——道德是社会和谐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商宏宽 ( 地震出版社 100081 )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特征之一:是道德源于自然规律而不强调人的主观欲望;特征之二:强调世间万物的和合统一的大自在、真自由、而不是个体解放,放任无度的所谓自由;特征之三:强调宇宙的价值,自然伦理,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大学》中所谈儒者道德修为八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一致知”,实为以自然为本,尊道明德知理,道法自然而知天下之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实际上是强调以自身修养为主体,通过自省→自信→自立→自强,而达到内观、内求、自律、自觉的境界。道德修养不是给别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所以能作到“慎独”是个标准。子女的道德教育最最重要的是父母,父母担负着“齐家”的责任,父母的言行,特别是行,有着潜移默化之作用,父母能作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对子女自然就有榜样的作用。 “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修养的远大目标,强调建设一个公正和谐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美好社会。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扬的,而不强调人的主观欲望;强调宇宙价值和自然伦理,敬畏生命,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自律,以内观内求自省自立的方法而达到独善其身(慎独)的境界,而不是被动的他律;其道德取向立志高远,着眼于社会和谐,世界大同;社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必须在道德的统帅之下,不违背自然规律,不脱离民众利益这一原则,实现德业双修;强调团结协作的和合精神,而不是个人奋斗的竞争、斗争哲学。这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的灵魂,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世界和平的希望所在。 世界上有各种道德标准,它们对稳定各自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该学习,吸收营养,提升我们的道德观,但是不应当失去自我。 最近西方哲学界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在认知领域发生了从逻辑学范式到现象学的转变,提出互动认知的思维方式。所谓互动认知思维方式,就是“从现象学范式出发,一个可以作参照的‘他者’非常重要。新的认知要靠‘他者性’的进入来打散‘自我认知方面的确定性’,也就是说认识不应只是主体强加于客体的单方面的认识,也不是客体自身单方面存在自在的特点,而应是二者沟通后产生的新的认知。”法国的法朗索瓦,于连的《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过中国?》认为必须从“他者的外在观点构成远景思维空间”,而中国是最好的‘他者’。 ‘他者性’——‘交互主体性’——可以打破一种思维定式的束缚,前一时段西方中心主义占主导,已经使思想僵化,非常需要‘他者’打破这种定式。“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目前就是要当好‘他者’——光荣的‘他者’。现在“中国模式”很时髦,因为它有许多西方人意想不到的价值(在政治体制上是这样、经济路线上是这样,道德标准上也是这样)。有差异,有特色,才有参照价值,才有创新,才对世界文化进步有所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