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
“图文先出”,是《易》的第一特点。《易》开始于图像,图像在先,说明在后。写成的说明逐年增益,常常在图像出现千年以后,且不断增加新的说明。图像是《易》的胎芽,或叫做“初易”或“原始易”。 历史长久,是《易》的第二特点。图像的解说者非一人,时间跨度极大。参与者的地区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众说纷纭,不是出于一次讨论。时间先后可以持续二千年之久。 讲解繁富,是《易》的第三特点。历代讲解者,都以为得到了《易》的真髓,力图说明前人说《易》的失误,至少弥补前人的不足。所以注解、诠释《易经》的多到数以千计。 由于以上这三个特点,给今天的研究者带来了困难。 历史是进步的,不是倒退的。我们在现实中不断发现新经验、新事物,以至过去不知道的新原理,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萌发的,文化不能割断,也无法割断。前人不知利用原子能,现在懂了;前人不知道有电子计算机,现在有了。原子理论,可以涉及正负电子对撞现象,《易经》中也有阴阳对立。有了电子对撞机以后,回过头来看。发现《易》经中有阴阳对立的观念,有类似之处;有了电子计算机(计算机),运用了二进制制,发现《易》的阴阳对立,与二进制制有相似处,这种现象正可以说明人类文明是前进的,不断积累、增加的。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是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粗疏到精密的过程。《易》学研究,试看历代关于《易》的注解(及阐发)都经历了由简到繁这样的过程。 保持严肃的学术性,才能推动《易》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贯彻百家争鸣的精神,才能推动《易》学研究的不断前进。 企图利用《易》学解决个人的某些需求(如用占卦算一算股票涨落,用占卦算一次军事行动的胜负),是使《易》学回到伏羲、文王时代的要求,既无助于行为决策的取舍,又不利于《易》经的研究,是走不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