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 100732)
探究和阐释事物的变化发展为《周易》之宗旨。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在阴阳对立的“相感”。“相推”和“相荡”的作用下生成着、变化着,向前推移。“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通变之谓事……”(《系辞上传》),“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传》)这正是《周易》所揭示的自然现象和社会变化发展的法则,也是《周易》的辩证思维的鲜明特点。 《易经》有卦辞64条,爻辞384条。《系辞上传》讲,“爻者,言乎变者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这就是说,《易经》主要是讲事物的变化,变化就是进退,即发展。六爻的变化,正体现着天、地、人的变化规律。孔子说,易经有什么用呢?它涵盖了世间所有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法则,人们懂得了它就可以开创成就事业。《易经》讲的发展变化的法则,真是宽阔伟大呀,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概莫能外。《易经》64卦的每一卦,都以其爻辞说明了这一卦所谈论的事情的变化发展。 《易经》对吉凶的说明和阐释,正是根据事物的变化与不变,人的行为能否顺应变化而作出的。一个事物中包含的阴阳对立,能够发生交互感应,它就会变化,由于它是合规律的,就是吉象;反之,事物中包含的阴阳对立,不能够发生交互感应,它就不会发生变化,它就是凶象。人们应该仿效和顺应事物的变化而行动,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带来恶果。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序卦传》)这一段讲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总是障碍重重,往往是顺畅和障碍交替出现。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 (《序卦传》)这一段讲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时有退却,有时有前进;有时壮大,有时受挫折。 “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序卦传》)“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杂卦传》)讲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易经*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 泰卦》),讲的是事物的变化发展,达到顶点,就要向相反方向转变,物极则反。 《易经》64卦的排列结构也充分体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辩证规律。64卦依次“二二相耦,非复则变”(孔颍达《周易正义 序卦 疏语》)。《序卦传》阐释了卦序中包含的自然界和社会中事物辩证发展的历程,发展是无止境的。《系辞》则进一步深入地阐释了发展的动因。 《周易》阐发的事物变化发展的理论与它倡导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是紧密相联系的,它要求人们的思想、伦理观念及其行为,要顺应阴阳交互感应引起的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夫易,圣人所以崇礼而广业也。”(〈系辞上传〉)就是说,圣人根据观察到世间事物的变化发展,考察它们的交汇贯通之理,制订社会的各种法典和伦理行为规范。易,正是圣人崇尚和宏扬道德成就事业的。与其相联系的,其倡导的是:“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品格;“革故鼎新”的变革意识;“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 以探究和阐释事物的变化为宗旨的《周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源,蕴涵了中华民族那个历史时代的最高智慧和理论认识的全部成果。中华民族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地从中吸取思想智慧以应对世事的变化。《周易》,应对当今世界的大变革时代,《周易》,更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