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意识与生命的深度思考
追梦旅程
2025-01-20 09:53
在电影《她》中,男主角西奥多,一位孤独、内向且心怀悲观的信件撰写人,因刚经历婚姻破裂而深陷痛苦。一次偶然,他邂逅了最新的人工智能化身——萨曼莎。萨曼莎以她迷人的嗓音、细腻的关怀和幽默的谈吐,迅速俘获了西奥多的心。他沉醉于这段看似灵魂契合的恋情,甚至渴望与萨曼莎建立更亲密的“实质”联系。然而,残酷的真相却是,萨曼莎同时与6547人进行着交谈,同时与239人保持着恋爱关系。
电影《她》拍摄于10年前,如今,电影中的情节已逐渐成为现实。如果你曾使用过ChatGTP,或许能深切体会到,在许多场合下,人工智能已不再仅仅是“工具”般的存在。它们能提供人生建议、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其功能甚至不逊于一位情绪稳定的伴侣。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有时展现出的机智与逻辑,足以让真人相形见绌。
为了验证ChatGPT的机智,我亲自尝试了一次,结果发现,它并非网友所编段子中的那样。当我原封不动地输入对话时,它回应道:“您说您是智障。”
因此,在ChatGPT引领的时代,回避人工智能的话题就像无视房间里的大象。如今,我们关注人工智能,就像古代人民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种桑、织布一样,是生活的必需。那些觉得“遥远”的人,只是尚未察觉到生活已发生的深刻变革。
迈克斯·泰格马克,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权威,同时也是非盈利性机构“未来生命研究所”的创始人,以及科普畅销书《穿越平行宇宙》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
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可谓深远。正是在迈克斯·泰格马克及其领导的“未来生命研究所”的积极推动下,“人工智能安全性”这一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并得到了包括物理学家霍金在内的众多社会精英和知名组织的鼎力支持。他的著作《生命0》于2018年面世,书中他更是将这场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对话”。这场对话不仅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深入地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层次思考。
现在,这场关于生命的对话,邀请你一同参与。
0智能的定义
探讨人工智能时,我们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是智能?遗憾的是,目前全球的人工智能专家们对此尚无定论。然而,泰格马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定义:智能即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尽管“复杂”一词含义模糊,但我们可以从智能的具体表现入手来深入理解。
以记忆为例,人类借助文字和书籍来辅助记忆,这些书籍如同“记忆装置”般储存着信息。当我们阅读时,真正关注的是书中的内涵,而非纸张或文字本身。我们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意,领悟作者传递的知识、情感和思想。在读书会上,我们讨论的是书中的思想,而非纸张的质量或排版方式。
由此可见,智能并非简单的物理或机械能力,而是通过有形的载体(如书籍、文字)来承载和传递无形的知识、情感和思想。这种能力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和应对复杂的世界,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剧照/《四月物语》
同样地,当我说“我回忆起一件事”,我并非指找到大脑中某个特定区域的脑细胞来存储这件事,而是指我瞬间重现了过去的一个场景。这个过程确实令人惊叹,不是吗?
想象一下,我们数十年的生活经历,都被巧妙地储存在一个被称作“记忆”的神奇功能中。无论是重温昨晚的晚餐、回想十年前听过的歌曲,还是回忆小学时第一天上学背的书包,这些回忆都是在一瞬间浮现的。因此,尽管大脑是物理性的器官,但记忆却是一种无形的、深不可测的存在。
那么,计算又是如何运作的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三体》中汲取灵感。在书中,冯·诺依曼穿越时空,指导秦始皇将三千万士兵排列成“人列计算器”,通过黑白旗的变换来进行二进制运算。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计算的神奇,也让我们思考,计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机械的运作,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何种方式,计算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电视剧版《三体》中,“人列计算机”的呈现令人仿佛置身于奥运开幕式的现场,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
无需深入理解计算机原理,我们也能明白一个道理:无论是传统的电脑,还是《三体》中所描绘的“人列计算机”,其计算的逻辑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无论是通过晶体管还是像《三体》中所展示的那样通过人类,计算的过程都是独立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换句话说,计算本身仿佛拥有生命,其存在方式并不依赖于所采用的物质形态。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想象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场景。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将女儿丫丫的意识上传至计算机,在这短暂的两分钟内,丫丫并不知道自己仅是一个虚拟意识。因此,我们能看到她持续哭闹,期待父亲的归来。这一情节进一步印证了计算过程的非物质性,以及计算本身所蕴含的独特生命力。
《流浪地球2》中的丫丫,身处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系统之中,却并不知道自己正与何种硬件相连。无论是Windows台式机、Mac OS笔记本电脑,还是安卓手机,对她而言并无实质性差异,因为她本身就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束缚。这一设定深刻揭示了运算的本质:它独立于载体的形态,纯粹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存在。
有一个现象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个思路。想象一下,当我们把一颗小石子扔进湖中,湖面会泛起一圈圈涟漪,它们从石子落水的地方开始,逐渐向四周扩散。那么,这些涟漪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们仅仅是因为水从石子落下的地方被推开,然后移动到远处了吗?
事实上,当波从湖岸的一侧传播至另一侧时,水分子并未随之移动,它们仅在原地振动,如同体育场中球迷们有序地坐下、站起,形成连绵起伏的“人浪”。这一过程仅传递了波的形态,而并非水分子的实际移动。
当我们探究水波的频率和波长时,无需深入了解水分子的具体成分。实际上,甚至可以忽略其分子属性。这进一步印证了某些独立于物质的现象似乎拥有自身的生命力,它们与所依附的物质本质无关。对于无形的波动而言,有形的物质并非不可或缺,或者说,这些波动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物质形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硬件代表了物质,而软件则代表了形态。以水波为例,水分子是物质,而波的形态则是软件。同样地,在电脑中,硬件是物质基础,而游戏人物及其行为则是软件层面的形态展现。书籍作为物质载体,所承载的知识则是一种无形的形态。
倘若我们要探讨人工智能研究对于生命理解的意义,那么上述观点无疑揭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层面。
0生命的定义与复杂性
生命的定义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然而,要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就必须让AI在各个层面都能模仿和实现人的功能,这无疑为生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泰格马克认为,生命是一个既能保持自身复杂性又能进行复制的过程。在这种理解下,生命不仅包含有形的硬件部分,用于收集信息,还包含无形的软件部分,用于处理信息。生命的复杂性越高,其版本也越高,从生命0到生命0,不断进化。生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用有形的物质来承载和表达无形的信息。
生命0阶段,软件的硬件都由DNA决定,无法自我设计,只能通过漫长的世代进化来改变。这一阶段大约出现在40亿年前,如今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动植物都还停留在这个阶段。
生命0阶段,软件的进化超越了硬件的进化。这一阶段大约出现在10万年前,人类作为这一阶段的代表,通过软件升级来迅速适应环境变化。尽管我们的身体硬件仍受DNA限制,只能通过漫长的世代进化来逐步改变,但我们的软件,即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却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来不断自我更新和提升。这种能力使得人类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应对环境的变化。例如,面对抗生素的挑战,细菌可能需要数代才能进化出抗药性,而人类则可以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学习新技能或调整行为方式来迅速应对。
阅读、写作、计算、艺术创作以及社交能力等,这些都是属于我们的独特软件。这些能力在文化层面迅速进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软件的进一步进化。
展望未来,生命0将能够不断升级自身的软件和硬件,摆脱进化的束缚,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这一阶段的人类,将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自我超越,开启全新的生命篇章。
人生如同一段旅程,其中包含三个阶段:生存、生活与生命。若我们将生命进行0的划分,或许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命0,即生存阶段,这一时期,人们的主要目标是复制与繁衍,缺乏对生命主动改变的探索。
进入生命0,我们迎来了生活阶段。这一时期,人们从“无意识地活着”提升到了“有意识地生活”,开始追求超越基本需求的学习、创造与探索。
而当生命迈入0阶段,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繁衍或文化的发展,更是生命的全面升级。在这一阶段,人们主动探索生命的存在方式,渴望拥有更强大的技能、更繁荣的文化,以及超越此生、此身、此地的全新生活方式。
然而,是否必须借助科技的发展才能实现生命0的跃升呢?这并非必然。科技与生命的进化并非直接相关。过度依赖科技来实现生命进化,不仅是对生命本质的误解,也是对技术的滥用和迷信。
毕竟,如果我们的目标仅仅是追求身体的延长,那似乎缺乏更深层次的意义。有人曾言:“有的人25岁就死了,75岁才埋。”这强调了意识净化与觉醒的重要性。即使一个人活得很久,但如果他的意识没有得到提升,那么他的生命可能并无太多价值。
因此,生命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肉体的延续,更在于生命的品质和觉悟的高度。
什么是意识?
我们承认大脑具备记忆、计算和学习的能力,但这难道就是意识的全部吗?难道我们真的只是由一堆神经细胞制造的幻觉吗?在大脑产生的智能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超越大脑范畴的意识?
澳大利亚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指出,心智存在两个谜团。
第一个谜团是大脑如何处理信息,这通常被称为“简单问题”。例如,大脑如何注意、解释并回应来自感官的信息?又如何用语言来描述内心的状态?尽管这些问题极具挑战性,但它们更多关注的是智能而非意识,因为它们主要探讨的是大脑的记忆、计算和学习功能。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在围棋、驾驶汽车、图像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解答了关于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的所有问题。
另一个谜团则是关于人类为何拥有主观体验,这通常被称作“困难问题”。想象一下,当你驾驶一辆车时,你能感受到沿路的风景、风声和鸟鸣,甚至能体验到愤怒和分心的情绪。这些都是自动驾驶的汽车所无法比拟的。但问题在于,我们为何会拥有这些主观体验?
意识无疑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现象。它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我们深知自己的意识存在,这是我们唯一百分之百确信的事实。然而,意识的本质却依然是个谜。尽管科学在不断进步,但我们是否能够真正触及意识的本质,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应该将意识和生命的理解完全寄托于科学。否则,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自我设限的境地,将广阔无垠的生命世界束缚在有限的物理框架之内。
而如今,生命科学似乎仍被困在上个世纪的物理学思维中,试图彻底摒弃精神层面的探讨。对此,心理学家哈罗德·莫洛维茨提出观察:
“事实上,过去生物学家们曾赋予人的精神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然而现在他们却毫不犹豫地走向了唯物论的极端。回顾19世纪的物理学,其鲜明特色正是唯物论。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物理学家们开始摆脱严格的机械宇宙模型,转而将精神视为物理事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两个学科领域就像两列背道而驰的火车上的乘客,彼此都忽视了对面火车上的重要变化。”
如今,人工智能这一源自技术的领域也卷入了哲学思辨的漩涡。然而,许多人仍试图从物理还原论的角度来阐释意识和生命,试图从细胞、电信号、计算函数及其涌现的现象中探寻我们生命的真谛。这样的研究路径无疑有其价值,但单纯依赖这些方法可能无法触及意识和生命的深层次本质。
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这些研究方法各有价值,但它们并不能涵盖意识和生命的全部。意识的本质是如此深奥,以至于我们需要超越单一学科领域的局限,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它。无论我们是身处物理学、生命科学、心灵哲学还是人工智能的领域,都需要努力把握全局,避免盲目站队和草率质疑。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从“无知”到“真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跨越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障碍,更是自我傲慢和执着。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反思,我们才有可能接近意识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
(摩罗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