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宗教文化心理学(在第十二届中美宗教文化心理学研讨会开幕式的发言)
尊敬的杜艾文教授(Dr. Alvin Dueck),尊敬的薛云珍教授,
各位代表,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非常荣幸受到薛云珍教授邀请,让我在开幕式致辞!我谨代表山西省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对第十二届中美宗教文化心理学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于国内外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最真诚的欢迎!
在烈日炎炎、鲜花盛开的6月,我们齐聚在山西太原,探讨跨文化视角宗教心理学问题。我认为,这种跨文化的讨论不仅仅是当代中国文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因为我们所在的这块土地,她曾经有2500年的建城历史,更具有4700年的文明史,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这片大地上诞生了很多了文化名人,他们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也一定会涉及古今文化的交流。
文化需要创造,文化的生产是一个精神生产过程。文化也需要传承,文化更需要交流。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交流的结果。文化能够交流,文化交流的前提首先是存在着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征的特殊的文化形态,其次是不同文化之间应具有可理解性和可解释性,其三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应具有宽容的精神,用恩格尔哈特的话说,就是在异乡人之间应遵守“允许原则”。用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说,就是要对不同的文化采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态度。(翻译成英文就是:you should carry forward your beautiful culture, and I also need to carry forward my beautiful culture; you should appreciate my excellent culture, and Me too; your excellent culture and our excellent culture should exchange; so that the world will become more harmonious.)当然这是美好的愿望,真正要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都在“出埃及”的途中。But this a just our wish, a good will, in fact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and we are still on the way exodus.
宗教是及其重要的文化现象,英文中文化culture的词根是CULT-,其含义是顶礼膜拜,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仪式活动。而农业agriculture中的agri-则是田地的意思。也就是说,农业是在田地里进行的仪式化的活动。耕种不仅仅是人的行为,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人需要敬畏自然,自然的神秘性是当时的人们无法理解的。因此正如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所指出的,原始的宗教都具有图腾意识。
随着人类理性的进步特别是希伯来和古希腊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希腊给予我们理性,包括逻辑、数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希伯来文明带给我们单一神教的信仰。形成犹太教-基督教传统。
宗教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巨大影响。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所有的教派几乎在中国都存在。从基督教的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各个宗派,到犹太教,再到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以及早已中国化的佛教(包括清教和喇嘛教)、还有中国自己的宗教,如道教、以及从某种程度上,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儒释道在中国可以和平共处,历史上的犹太教在中国皇帝给予的应允之地(河南开封For Jew, Kaife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 is the promised land by Chinese Empire in Tang dynasty)生存繁衍并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大约是在两汉之间传统中国并逐步“汉化”的,我们当代所使用的很多词汇都来源于佛教,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顿悟”,“觉悟”,“真谛”,“刹那”,“普度众生”,等等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基督教的传入大概是在唐朝,唐太宗贞观9年(635AD),据说传教士还得到了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接见,基督教当时在唐朝被称为“景教”。
基督教的第二次大量传入是在元朝和明朝,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母亲据说就是一位基督徒(景教教徒),当时罗马教皇尼古拉二世还给忽必烈皇帝写过一封信。
在明朝,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利玛窦等耶稣会士为主要代表。时间大约是1597年(16世纪末)。在中国上海设立了学堂,现在叫徐汇中学。可以从学校的墙壁上,看到当年徐汇公学的影子。(与徐光启有关)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的第三个高潮是清末民初。建立了很多教堂,也建立了很多医院和学校。医院里挂着十字架,体现了上帝的爱。我们发现医院里头的红十字符号越来越少了见了。
1064年,由本笃会(Benedictine Order)建立了最早的hospital and hospice。早期的医院作为教会的附属机构,关注患者的灵与肉,人文主义运动以后,受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医院的发展逐渐走向科学主义的道路,生物医学成为医院的主流,灵魂问题交给教会去解决。医院的发展越来越世俗化,神职人员逐渐退出了医疗机构。患者的心理问题和灵性关怀在医疗机构长期被忽略。发展到20世纪,逐渐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出现了圣路易斯大学Jeffery P. Bishop教授所谓的“医疗危机”。我个人认为,医疗危机的本质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危机。Bishop把生物心理社会灵性医学模式的建立看作是西方医学最后的疯狂,用他2015年发表在香港中外医学哲学杂志第2期上面的文章From Biomedicine to Biopsychosociospiritual Medicine: A Lesson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n the West,在这篇文章中,他把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医学模式看作是西方医学最后的疯狂“Biopsychosociospiritual Medicine is the latest craze in health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医学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医学的回归。It is a return from scientism to humanism in medicine. 20世纪中期以来生命伦理学的建立,1977年内科和精神科医生Prof. George Engel教提出胜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及最近几年比较热的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医学模式,都体现了生物医学向人文医学的回归。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这一点与美国情况相似。从1835年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第一所医院,一百多年以来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浓缩了西方国家医学数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国最早建立的西医医院属于教会医院,西医医院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着一个世俗化的过程,目前红十字的标志以及基督教的特征在医院越来越少见了。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没有某个教会自己的医院,没有Baptist Hospital,也没有Luther Hospital,没有佛教医院也没有道教医院。虽然有汉医、蒙医、藏医、苗医等等民族医学等中医医院,但是相对于西医还是非常弱小。中医医院从诊断到治疗手段与西医医院已没有太大差别。中国的医院叫人民医院,不同宗教信仰的患者在同一所医院就诊,在同一个病房住院。因此西方单一宗教特征的医院的Chaplain在中国的医院似乎不是非常容易开展工作。
我确信宗教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医院医学模式的转化。这次中美宗教文化心理学研讨,一定能够推动医院灵性关怀和心理安慰工作的开展。
预祝会议成功!
(摩罗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