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铁道医学院《医学与文化》第二课堂25周年纪念庆典
学术报告及晚间沙龙纪要
2021年5月15日东南大学医学院(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医学与文化》第二课堂师生一席近20人聚会于绍兴诸暨市集线上远程,纪念二课堂成立25周年,并由原南铁医社科系主任、二课堂主要指导老师之一的孙慕义教授,作题为“哲学和身体文化的转向:关于后现代精神与价值模式的报告”的学术讲座。
纪念庆典原计划于2020年4月举行,然而庚子疫情,将一切筹划推向无法预期的不确定性之中,直至一年之后,聚会方在孙慕义教授、赵晓龙和张青的主力筹划之下得以成行。此诸暨二课堂会员之约,散在于世界各处的会员相与联系,重拾似乎久远却又历历在目的七楼半往事,学术报告之前,持续半个多小时的互致问候,履览境况,有回忆,有问候,亦有感激,原来在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相遇中,二课堂点燃的普罗米修斯火种,从未熄灭。
“二课堂”精神的重新标识和注疏
孙慕义教授在开场问候中,显露人生舞台上的曾在、此在与将在,每个角色何尝不是在单向的时间尺度上登场、展现与谢幕,前行者留出舞台上的空间,注视是聚光灯下的晚生,那目光绝不是“华灯泯灭”,而是更具持久张力的,生命对生命的加持。松弛的人生让人颓丧,庄严与迫切,炽烈与柱石,既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鞭策。对孙老师极简的介绍,期待回应生命的不止息,从一个个创立的“第一”,到近年来多部鸿篇巨制的问世,是远游的学子返乡路上的重要指引。弥涅尔瓦上空的鹄鸣,不是宣告黄昏将至,而是圆满的暮光,与捧起星辰的昭告,是“黄昏时仍有闪电”的生命力宣扬。孙慕义教授言说:在纪念二课堂历史的时刻,重新标识和注疏丁家桥“二课堂”的精神:
爱思想,求真理,行林中路,读圣贤书;
勿负生命,文载医道,肩负天下;
不断地向着更善进步。
后现代精神与后现代存在
学术报告持续进行三个小时,近杖朝之年的孙老师,激情澎湃地演讲,一如曾在南铁医阶梯教室的豪情壮志。讲演围绕后现代命题,完整性的碎裂、去中心化的离散、理性秩序的失序,那些似乎负面的词藻,如今听来却引起更过共情。然而,此在的众人,又如何能轻易断裂现代性,义无反顾地冲入由历史处萌芽,在现实中生成的不确定的未来之中?是否能够突围格式塔的规则与边界,从一种久远的乡愁中,汲取力量。七楼半那些论辩的、批判的、拆解的、聚合的;那种混沌的、杂糅的、众源的、随遇的;那些举着火把跳舞的,倚着讲台拆字的,在零落各处多年之后,朝着应许之地出发,那已不仅仅是一种乡愁。
谈到后现代伦理学,医生与患者、邻人与异乡人、我你与他人,在对“关系”的梳理中,构建一个存在基础与秩序依据,终又扎进构成关系对话的相遇的语言哲学,人存在于言语表征的故乡之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在后现代心理学的讲述中,旗帜鲜明地反对还原论的、去人性化的割裂的二元主义心理学,而主张整合性的、境遇场中的心理研究、反对实验动物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的投射性研究。所有这些方面的提及,只是孙老师深厚的学识大厦的一角。
在对后现代主义理论基本特征与评价和反思的下篇中,由于时间关系,孙老师择选浮光掠影地介绍了后现代主义的重构性特征,破碎废墟中的重建。又提示学生们,这种重建已经无以回复到现代性那种确定的、因果必然性的完备性之中,恰是充满后现代不确定、不完备、测不准的理论框架下的重建,亦指出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越人类。当然,人工智能隐秘的空间和算法,以及如“忒休斯之船”的替代悖论,或许有一天不是人工智能超越人类,而是人类终于无以返回地“堕落”到了机器之下,那又何尝可知?
演讲的最后,再次回到讲题出发的关于“我”的根本性存在的议题,“我是谁”的追问,无论在时间纵向的维度,还是在空间横向的收放之中,特尔斐神庙高悬的追问,对无解的求解,求解本身便是追问的意义,而结语既是“爱”,“爱就是我引导你回归自我的过程”。
对于意义与价值的注解,在信-望-爱的真善美中,在于祈福宽容与博爱。最后,孙老师再次推荐“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瓦尔登湖》,一本后现代人该读的书”。
夜间沙龙
夜间沙龙是二课堂的传统,一众学生围坐在一起,从晚餐后深聊至丑时,因久未见面,重聚自然各自汇报工作生活境况。各行各业的都有,医生者居多,亦有律师、职业经理人、自由职业者等等,却是惊讶地发现:如今已届中年的人,犹如20多年前初时那样:专注求医的依旧专注求医、自由创新的依旧喜欢新鲜、逐利经济的依旧善于经营、迷茫思考的仍徘徊四壁,每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在这个夜晚,以不同的方式点燃自己,照亮他者。或许各有不同的体悟,那也正是后现代的,丰富的、多样态的、播散辐射的。
于是乎,二课堂的存在,在初创、起兴、散离、潜隐、沉淀、丝续、重聚的25年进程中,完成了一次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性蜕变。时代性的焦虑、失迷、欲望、索求、不止,在这样的一次相聚中,被生离与剥脱,被赋予象征性的意义,成为下一次集结响亮的号角。
2025年30周年相约
5月17日,午餐。席间的小酒默默地饮下,奔波的人多已在路上。湖面炸水的鱼儿,留下涟漪。走上回家的路吧,到家时,便更近30周年的相约。今天成为明天的脚注,今日的“我”,已经迈向未来那个称之为“我”的他者。会有期盼:创想一本语言凝结而成的册子,“马跃长城”言说:需要每一位言者,登台接受批判,被锤炼、被考验,正如曾经的那样;或许也会有一场后现代主题的论坛,邀请一些在场或不在场的人;当然,七楼半的沙龙是必须有的,远远地看到那里亮着的不灭的灯。
二课堂历史与事件
《医学与文化》第二课堂,是为学生社团,1995年在昔日南京铁道医学院成立,同行中人简以“二课堂”相称。二课堂成立由时在校学生梁远波等自请发起,以“集百家之言,究天人之理”的探索精神自立,并得到社科系孙慕义等众多在校老师悉心问顾支持,也得到校外医学伦理学界施榕教授、丛亚丽教授、樊民胜教授等多位老师的指导。七楼半,是南铁医原社科系所在的楼层,因介于七楼与八楼之间而得名,是二课堂会员每周夜间沙龙的主要场所,设有书库和随意摆放的课桌。夜间沙龙,常无特定主题,发起些话题,有争论,难有共识;或者读书交流,偶有私底下的心得,便分享出来,有期待,亦有惴惴。
2021年5月20日 张青于沪记
(摩罗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