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平民而讴歌,为爱而歌唱、为生命而律动
——沉痛悼念杰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龚荣光教授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照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摩太后书》4-7,8)
“红尘冉冉长安路。
看风度、凝然去。
唱彻阳关留不住。”(张孝祥:青玉案)
惊闻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龚荣光教授逝世,无比悲痛,这是我国音乐界的一个无法估量的损失,我们再也听不到由他创造的那种充满乡土气息、来自于黑土地的敦厚、真诚、简约的、新的音乐语言,以及他那种发端于心灵深处的、特有的散朴、明快、热烈的生命的音乐叙事。
音乐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永恒生命;作为音乐家,就是要把这自然的带电的、美丽的旋律与生命进行耦合与交织,把正电和负电两种力引发的运动,造化成一种音乐量子的气象,以人类的灵悟和音乐家个人的心路感受,传达自然的脉率,横披六合,力敌造化,用生命内在的道德力量,推动人类历史的精进,使社会向着更善不断地向前。“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龚荣光教授从一位音乐神童,成长为杰出的为大众喜爱的作曲家,就是因为他体恤人民的生命诉求、平民百姓对幸福本真的祈盼以及他们对土地山川的眷恋之情。他的每部作品,都表现了这样一种个性和博爱之心。
龚荣光1936年出生于牧师家庭,祖籍兴京县旺清门村,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由于基督教的影响,使得龚荣光自幼就接触到中西两种风格的音乐,并在教堂学会了演奏钢琴、手风琴和风琴。1953年考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附中(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前身),1960年沈阳音乐学院大学毕业后留校;除文革时期随学院下放、后抽调到沈阳歌舞团8年之外,一直在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所教授过的许多优秀学生如雷蕾、李一丁等,都已成为当今著名作曲家。龚荣光主要声乐代表作有上世纪六十年代风靡全国的 《爱社歌》、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照张相片捎回家》、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辽河从我家门前流》和上世纪九十年代被传唱开来的《湘江在怀念》,此外还有《迎春曲》、《这二十年》、《劳模之歌》等声乐作品。其它作品主要有大型评剧《山里人家》、《秧歌情》、《疙瘩屯儿》等配乐,曾获得文化部音乐创作文华奖。主要论文有《旋律的定义》、《旋律的本质》等。龚荣光教授为中国音乐事业呕心沥血,成万方乐奏,歌四海云水,奉献了他不平凡音乐家的一生。
龚荣光教授是一位少有的天资聪颖、谦逊、宽厚、睿智、慧敏、博爱的音乐家。他留给我们的那些珍贵的源于天籁的曲谱和音符,将由他的继承者和所有爱他的人,世代流传;那只由他点燃的、熊熊燃烧的、充满泛爱众生的乐声的火炬永不熄灭。
龚荣光教授千古!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 孙慕义
(摩罗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