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道》中文版序
(杨义明/美国爱慕理大学医学院教授)
十九世纪末,奥斯勒医师(Sir William Osler)于北美创始的教育体系与观念,可说是现代医学教育的起源。奥斯勒医师堪称是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更是医学院教师的榜样。我们要在医学教育上有所成长,就要先行认识这位大师,进而学习他的风范。
奥斯勒医师一八四九年在加拿大出生,一八七二年毕业于麦吉尔(McGill)大学医学院。随后他留学欧洲,于伦敦、柏林、维也纳进修生理、病理、外科、神经科学与实验研究。他于一八七四年返回加拿大,在蒙特娄行医,同时回母校执教。此时他开创了病床边(Bedside)教学的观念,此大胆先进的作风,与当时北美的教学方法迥异,因此备受瞩目。·
一八八四年他受到宾州大学医学院(美国第一家医学院)的礼聘,负责医教。他到了这颇富盛名的学校,随即推广医教改革、实施病床边教学,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同时设立实验室,发展研究风气。他更热心地参与社区活动,为学术界与一般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因为当时北美医学生只接受课堂上课,完全没有实际临床经验,所以他开始呼吁病床边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加以大力推广。他的一句名言,点破了临床教育的真谛。他说:“学习临床医学,如果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来导引海上的航行。但是,如果没有从病人身上观察来学习医学,而只读书本,就好像学习航海,却从来没有出海航行过。”
他的优异表现,于一八八九年受到新成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与附设医院的大力延揽,担任内科主任,并主掌教学。他一面引用德国组织完善的住院医师制度,同时采用英国良好的实习学生制度(Clerkship),进而成为美国最崭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在短短数年中,他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发展为医学教育的殿堂,并且成为名闻世界的医学中心。
他深信医学院的学生,必须先具备一般大学毕业资格,不但拥有生物、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应具有良好的语文能力,更要有通识人文教育的熏陶。他一再强调医学院的临床教育,必须在病床边来教导临床医学,经由建立的实习学生制度,让学生主动的亲身参与临床医疗及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实地学习。他常提到临床医学教育的三部曲,就是“由病人开始,自病人引申,于病人完成”,也就是完全以病人为中心的教学。书本与授课,只是教学的导引与工具。
奥斯勒医师除了在医学上的精深造诣,在人文素养上也是极其醇厚。他所编写的《医学原则与实务》,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医学教科书。他的著作与演说,异常丰富,不但辞藻优美,充满睿智,而且令人省思,深具启示。他说:“从每个病人身上,才可以看到医学的奇妙与特别,而不是从病人的表征上来寻求这些。”他提醒我们“要从生命的诗句上来鼓舞我们每天例行的诊疗工作”。他更激励我们“要从日常病房工作中接触的平凡人身上,感受他们的爱和喜悦,他们的优伤与悲痛”。
他不但极具教学才华,更拥有教师的教诲本质,就是以自己为模范来教导(Teaching by example)。他强调角色仿同(Role model)的重要性,他的身教与言教,树立了教师的楷模。
奥斯勒医师把他对人类的热爱、人性的尊重、人道的实践与全人的关怀,都融人进行医、教学、生活与著作中。他把医师、教师与学者的精髓,提升到极致。这是大师的风范,更是无比崇高的魅力。
在我个人三十年的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生涯中,深深体会到,医疗是一个人与人互动的关怀过程。医疗必须建立在对人性尊重的本质与对生命热爱的精神上。最近几十年,社会急遮变化,物质的追求成为生活时尚,绩效与利润成为最高目标。我们的人文生活品质不自觉地被侵蚀,人与人的关系也逐渐淡化。近年医疗服务明显面临企业化经营的冲击,更受到不理想的健保体制的影响,使得医疗失去人性,忽略了关怀,更背离了以“人”为中心的医疗照顾。
在多次回台湾的服务与教学经验中,我更感受到许多现实的逆境,以及医疗品质的日渐低落问题,实在令我忧心忡忡。我深深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从精神上的打造及教育上的改革做起。
四年前偶然读到奥斯勒教授的演讲集粹A Way o f Life,令我精神为之一振,爱不释手,惊叹这确是我们现今需要的“生活之道”。这本由杜克大学出版社在美发行的注释版,是由日本知名的日野原重明医学博士策划,在仁本久惠教授的倾力协助下,历经二十年精心编辑完成,并附以周详注释的英文版本。书中每一篇都散发出他对全人类关爱的情怀、医学教育的献身、每日工作的投人、生命价值的发扬、人性尊严的敬重。字里行间更洋溢着他睿智的哲理、醇厚的人文素养以及优美的古典英文。
我立即萌生了将此书翻译为中文的强烈意念,在试着写信给杜克大学出版社后,其负责人表示乐观其成,但版权仍属日野原重明医学博士。所以我即写信到东京给他,很快的就收到他诚挚友善的复函。他对翻译成中文的意念与计划兴奋不已,并且毫无保留地授予我们中文版的版权。
因此我就着手规划翻译与编辑事宜。由于我在台湾时间有限,我邀请挚友与大学同学王英明医师担任总策划,成功大学林其和教授、中国医药大学沈戊忠与蔡崇豪教授协助编辑与翻译、同时邀请旅居美国的好友马明明博士着手翻译英文版书中的第一篇《生活之道》。当一些初稿完成后不久,我们发现,各篇的翻译文体与文笔无法取得相当的一致性,逞论臻及信、达、雅的翻译理想境界。这些编辑上无法克服的困难,驱使我们寻求其他的途径。经过王英明医师不辞辛劳的奔走,最后才得到立绪文化事业公司的支持,接下《生活之道》的翻译与出版工作。
现在全书终于出版发行,我们期望医师、医学生、医学教育者,在有机会阅读本书后,都能从奥斯勒医师的言辞间获得启示。对非医界人士,也相信他们能因此而悟出日常的生活之道,让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对参与初期编辑翻译与最后审阅工作的林其和、沈戊忠、蔡祟豪与吴锡金诸教授,以及费尽辛劳做了初期翻译的马明明博士、方彭博士及王琏巩、方祯文两位同学,我要在此由衷地感激他们。
另外特别感谢医学教育界前辈黄达夫教授及赖其万教授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推荐序与中文导读,对许多医界贤者的热心推荐本书,也要致上最深的谢意。好友王英明医师是本书得以出版的真正幕后英雄,他以过去多年写作出书的经验,完成接洽、订约、联络各方的繁琐工作,并帮忙最后审稿与校订,并润笔各重要章节文字,我除了致上内心无限的感激,真不知如何报答。立绪公司能秉持出版人文有关著作的使命,同意出版本书,个人万分佩服,对钟惠民总编辑的周全筹划、许纯青主编的费心投入,我亦铭感在心。
写于二00六年春 于亚特兰大爱慕理大学医学院(Emory University, Atlan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