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励耘语言学刊》2017年第2期
编辑:自家小编
生物语言学研究新进展
——《剑桥生物语言学手册》评介
提要:本文对鲍克斯和格罗曼主编的《剑桥生物语言学手册》一书作了评介。本文首先介绍了本书出版的学术背景、全书的结构框架和各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着重从其学术定位和生物语言学的知识框架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这本书的优点及不足。
关键词:《剑桥生物语言学手册》;生物语言学;评介
一、 引言
生物语言学是对语言生物学特性的系统研究。(Boeckx&Grohmann2007;Berwick & Chomsky2016;李慧 2013)近年来,生物语言学的发展早已超越生成语法的范畴,成为不同语言理论及相关学科都很关注的一个基础性前沿研究主题。(Boeckx2011;吴文 2012a;顾曰国 2014;王强 2016)除了Meader & Muyskens(1950)《生物语言学手册》和Lenneberg(1967)《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之类的经典文献,当前学界还涌现不少以概述生物语言学研究现状为特色的专著或文集,典型的如Lyle Jenkins(2000)《生物语言学:探索语言的生物性》、T. Givon(2002)《生物语言学:圣巴巴拉讲座》、Larson et al(2010)《人类语言进化:生物语言学视角》、Sciullo & Boeckx(2011)《生物语言学之大业:关于人类语言机能进化与本质的新视角》和Fujita & Boeckx(2016)《生物语言学进展:人类语言机能及其生物学基础》等。这些著述从不同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生物语言学的全貌,对初学者和想了解自身专长之外其他领域相关进展的专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为了给相关学术交流提供便利,Kleanthes K. Grohmann等学者于2007年创办了《生物语言学》(http://www.biolinguistics.eu)期刊,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开始推出了牛津生物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剑桥生物语言学手册》(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旨在弥补本领域综合性指南尚缺乏的空白,为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一份相对全面的学习和研究索引。该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语言和语言学手册系列丛书的一本,于2013年出版,由Cedric Boecks和Kleanthes K. Grohmann联合主编。下文在概述其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做出简要评价。
二、 主要内容
本书全书共25章,分为四部分,收录了来自不同领域45位学者的文章。前4章为绪论,在介绍本书内容的同时,分别从历史渊源、发展现状、演变趋势和哲学基础等视角,概述生物语言学的发展概况;其他21章为正文,围绕语言发展、语言神经机制和语言进化三个主题,介绍生物语言学的主要内容。
绪论4章按顺序分别为由两位主编合作撰写的“本卷介绍”、Lyle Jenkins的“生物语言
学:历史视角”、Massimo Piattelli-Palmarini的“生物语言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和James McGilvray的“生物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第一章概述本书的编写动机、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第二章和第三章都关注生物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前者以对研究文献和学术活动的系统梳理为长,后者则以在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下对生物语言学发展脉络的深入分析为特色。第四章以笛卡尔的相关学术思想为指导,围绕方法论、先天论和内在论等概念,分析生物语言学的哲学根源。第一章内容与本段重合,下文简单看一下其他三章主要内容。
第二章将当前的生物语言学探讨追溯至乔姆斯基撰写于1955年、出版于1975年的《语言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一书,在分析纽约科学院和美国语言学会等学术机构如何逐步推进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基础上,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作者在参考乔姆斯基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生物语言学探讨的问题归纳为三点:(1)语言知识是什么?(2)儿童语言如何发展?(3)人类语言如何进化?(p4;指所评之书,下同)上述问题研究的深化使得语言机能为何能够为语言习得提供各种约束的探索成为可能。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中,作者还进一步沿着乔姆斯基的步伐,将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归为三点:(1)基因天赋、(2)环境和(3)非语言机能特有原则。(p8;指所评之书,下同)本章最后指出,当前生物语言学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这与乔姆斯基多年前对本研究主题发展之路的预测完全一致。生物语言学发展的深化必将会进一步革新我们对语言本质及人类本性的认识。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作者自己的生物语言学研究历程,然后以语言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一些革新性思想的出现为标志,将生物语言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80年代中期之前),主要体现为乔姆斯基和勒纳伯格、卢里亚(Salvador Luria)、莫诺(Jacques Lucien Monod)及雅各布(Francois Jacob)等学者为将生物学和语言学整合起来做出的各种尝试;(2)中期(约1985-2000),主要体现为原则参数框架的发展和最简方案研究思路的出现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障碍、失语症和句法神经机制等主题的实证研究;(3)现阶段(约2000年之后)主要体现为进化发育生物学(evo-devo)等新视角下的语言进化探索和影响语言习得的非语言机能特有因素研究。本章最后探讨了如何引导更多新生力量加入到本主题的研究中来。为方便相关工作的开展,作者设计了一套生物语言学教学大纲,介绍了对应的初级课程、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应该包括的讲授主题及核心内容。
第四章认为要想探讨生物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我们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就是生物语言学是什么。上述问题用哲学术语来说就是生物语言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实体”。从当前的研究现状出发,生物语言学很明显是指一个特定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基本理论假设是:自然语言是一个人类特有的认知系统。其对应的认知机能作为人类心智的一部分,可以与其他部分的心智系统相互交换特定形式的信息。(p22)这种研究方案采用了自然主义科学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所有形式的现代科学都具备的,可以追溯至笛卡尔的相关研究。其具有以下特点:(1)追求描述充分性和解释充分性;(2)采用明晰的形式化符号语言来构建理论;(3)追求理论的简洁性、客观性和整合性; (4)接受理论的不完备性。(p26)以上述方法论为指导,语言研究的深化必然会关注人类语言能力对应的内在心智系统。这种内在心智系统为语言习得等语言行为所带来的约束也自然会被归为生物学限制的范畴。这体现在语言研究上主要是先天论和内在论语言观的兴起。因此生物语言学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自然主义科学方法论指导下语言研究发展深化的必然结果,未来必将会产生大量符合这种方法论的新成果。
第一部分“语言发展”,包括第5到第10章,分析语言能力和语言结构发展成熟的过程及相关的学术争议。第5章从基因科学、神经科学和语言习得等方面出发,全面梳理不同领域支持“语言本能”存在性的各种证据。第6章重新审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分析视角包括语言习得的生物学基础、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异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年龄变异范围和语法成熟的发展过程等。第7章讨论词性和词义的不同习得过程,分析韵律和功能词等语言习得线索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8章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萨尔瓦多·卢里亚对语言能力本质的认识为切入,探讨语言结构在习得过程中如何发展、成熟的问题。第九章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参数设置问题,分析语言机能为儿童提供了哪些能力以使得语言的正常习得成为可能。第10章研究双语能力的相互影响问题,分析其对个体执行力控制的影响。本章中的很多研究主题,例如语言本能、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语言结构在个体身上的发展成熟和不同语言认知系统的相互影响,早已进入了相关学者的视野。它们可视为对Lenneberg(1967)相关讨论的深化。
第二部分“心智、大脑、行为”,涵盖第11章到第20章,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11章分析在语言研究跨学科整合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句法实证研究的本质及价值。第12章讨论工作记忆在语言处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梳理相关的理论假设和实证数据,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第13章到第16章分析自然语言音系、句法、形态和语义四个不同层面的计算机制,探究其分别可能对应的神经生理基础。第17章分析语言认知机制的模块性(modularity),讨论其对语言处理、语言使用和语言神经机制等研究的启发。第18章追溯布洛克区的研究历程,分析布洛克区与语音发声、话语感知、句法计算和认知控制的关系,比较布洛克区与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功能的异同。第19章分析语言处理过程中词汇检索能力的本质,梳理其在失语症和语言发展障碍中的损害机理。第20章分析语言相关基因与特殊语言障碍之间的关系,探讨各种类型的特殊语言障碍产生的根源。
第三部分“语言进化”,由第21到第25章构成,探讨语言的演变历程。第21章从计划思维、心智表征、符号交际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出发,全面梳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认知能力的研究现状,并在比较灵长类动物和人类认知能力异同的基础上指出: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很多灵长类动物已经具有的认知能力在人类的进化中像马赛克一样逐渐镶嵌到自然语言认知机制中来。第22章从行为方式、发展过程、句法特征、神经机制和基因基础五个方面出发,比较鸟类鸣声和自然语言的异同,分析鸟类鸣声进化机制作为语言进化机制参考模型的可行性及局限性。第23章介绍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下的生物语言学研究,展示如何借助于计算机建模的研究方法,清晰地重现个体学习、文化传播和生物进化三个层面因素在语言进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第24章在勾画语言能力的潜在变异范围和选择压力的基础上,分析自然选择在解释语言进化上需要克服的困难及潜在的解释力。第25章在梳理与人类发音运动系统、概念意向系统和心智计算能力相关的考古学证据的基础上,参考基因科学、进化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新进展,讨论相关化石证据的本质及其对语言进化的启发。
三、 简要评价
本书在编撰风格上定位为一份“手册”。学术文献类“手册”旨在充当某个学科或主题的向导,为不同学术背景和知识深度的读者了解本领域概况提供一份综合性指南。从这个视角来说,本书很好实现了其出版目标。上述评价依据主要有四点:一、本书收录了大量生物语言学不同研究主题的原创性综述,能够为初学者快速了解某些主题提供便捷参考;二、本书提供的参考文献就达132页,几乎占到全书总页码的20%,能够为读者更深入了解某些主题提供文献索引;三、本书既收录了以先天论为导向、以生成语法为主要体现的生物语言学理论,还涵盖了很多以计算机建模等为研究手段而构建起来的与之完全相反的同主题理论,相对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了生物语言学的研究全景。四、本书详细梳理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语言本能、镜像神经元和原始语等术语的概念实质和理论内涵,几乎将学界目前探讨较多的与生物语言学相关的核心概念都囊括其中,为读者快速了解某些术语提供了一个全面指南。
本书在内容结构上遵循Lenneberg(1967)的先例,将全书正文分为语言发展、语言神经机制和语言进化三个部分。由于《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在生物语言学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式地位,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向卓越前辈学者学习和致敬的倾向,自然无可厚非。不过如果读者把上述安排作为对生物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知识框架的理解,则会在初步浏览本书后就产生疑惑。因为正是在这份指南中,Jenkins又提出生物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问题是语言知识的本质、语言习得和语言进化。(p4)向更远的文献追溯的话,本书的两位主编2007年为《生物语言学》而撰写的创刊词中又明确地将生物语言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归为五个方面:除了Jenkins提到的三个方面,还包括语言知识的使用和语言的神经机制。(Boeckx & Grohmann 2007:1)由此可见,不但不同学者对生物语言学结构框架的认识有差异,而且即使是同一位学者也会在不同文献中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的不同划分和安排有何依据?其中的逻辑关系如何?作者除了罗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之外,并无过多解释。
除了对本学科知识框架的认识和生物语言学领域其他一些文献不尽相同,本手册在正文的论述中还存在不少交叉及重合之处,例如第2章和第3章都讨论的是生物语言学发展历程这个主题,而第20章对语言基因的分析即使放在语言进化部分来论述也无不可。这样的处理方式加重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不过上述情形更多是很多交叉学科发展初期难免出现的情况。拿同样作为新兴学科的进化语言学来说,Tallerman & Gibson(2012)在编撰指南时就直接按照动物行为科学、解剖学、神经科学和古生物学等学科差别来安排内容,回避了这门新兴学科知识框架的准确勾画问题。具体到本指南上,正如Truswell(2014)指出的那样,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生物语言学指南,毋宁说是一份关于生物语言学的指南。因为对于这个正处在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来说,不同学者心目中的“生物语言学”概念也不尽相同(吴文 2012b)。
概括说来,这份指南向读者展示了生物语言学这门处在高速发展中的新兴交叉学科的历史渊源、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核心主题、相关争议和发展趋势。初学者可以配合Jenkins(2000)之类的同性质文献一起研读,以便于更深入地了解生物语言学不同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及逻辑关系;具有一定基础的学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特定研究主题的最新进展;其他领域学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学界当前在语言生物学特性研究方面的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二:语言、人脑与心智,《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4期,第289页至311页。
李慧: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语言学研究,《外语学刊》,2013年第1期,第8页至15页。
王强:经典生物语言学的三大原则及其与现当代生物语言学的关联,《外国语》,2016年第3期,第55页至63页。
吴文:生物语言学:历史与演化,《外国语文》,2012年第5期,第82页至87页。
吴文:“生物语言学”及术语考究,《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第2期,第35页至39页。
Berwick, R. C., & Chomsky, N, Why Only Us: Language and Evolution.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16.
Boeckx, Cedric, Biolinguisitcs: A Brief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LinguisticScience, Vol 5, 2011..
Boeckx, Cedric & Kleanthes K. Grohmann,The Biolinguistics Manifesto, Biolinguistics,Vol 1, 2007.
Boeckx, C., & Grohmann, K.,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Fujita, Koji & Cedric Boeckx(eds.), Advances in Biolinguistics: The Human Language Faculty and its Biological Basi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Givón, T, Bio-linguistics: the santa barbara lectures.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Jenkins, L, Biolinguistics: Exploring the Biology of Language.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Larson, Richard, Viviane Deprez & Hiroko Yamakido, The Evolution of Human Language: B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Lenneberg, 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 New York: Wiley, 1967.
Meader, John H & Clarence L Muyskens, 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Toledo, Ohio:H. C. Weller, 1950.
Sciullo,Anna Maria Di& Cedric Boeckx(eds.),The Biolinguistic Enterprise: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and Nature of the Human Language Facul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Tallerman M, Gibson K R,The Oxford handbook of language evolu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Truswell R, Book review: Cambridge 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 Lingua, Volume 143, 2014.
The New Development of Biolinguistics
——A Review of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
Chu Hangju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Abstract: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 co-edited by Cedric Boecksand Kleanthes K. Grohmann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the framework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book is introduced firstly. Then the strong and weak points of this book are analyzed from its academic location and the framework of biolinguistics.
Keyword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 Biolinguistics; Review
(摩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