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野外海豚研究者麦希汉的一则视频《悲伤鲸豚》开始走红网络,海豚在海洋馆的遭遇引发人们普遍关注和评论。美国海豚保护者理查德·奥巴瑞曾在纪录片《海豚湾》(The Cove)中说:“海豚的微笑,是大自然中最高明的伪装。这微笑让你误以为它们一直很快乐。”对人们来说,去海洋馆可能是最直接、最廉价和最便利的亲近海豚方式,但对海豚来说,它们微笑的背后或许是更多的痛苦和悲剧。
海豚的笑脸是天生的
海豚是对十几种鲸豚类动物的总称,包括虎鲸、海洋海豚、河豚等。它们不是鱼类,而是生活在海洋的哺乳动物。海豚大脑体积大且复杂,非常聪明,动作灵活,性情温和,可谓是大自然的礼物。海豚通常是在海洋馆里的明星,做出各种人类喜欢的表演动作:从水中滑向平台、向观众打招呼、腾空翻越、与潜水员共舞。表面上看,海豚的笑脸友好而乖巧,仿佛无忧无虑,简直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典范。但这些看似天真无邪的笑脸背后,却藏着残酷而不容直视的真相。
今天,日本拥有近80家水族馆,其中半数伺养海豚。被猎捕而来的海豚通常在两年内死去,成为人们的大餐。不过,商家一般标明是鲸鱼肉,不会直接写海豚肉。这些终身遭囚禁的海豚被包装成海洋馆的“明星”,每年上千场各种高难度的表演,带给人们几分钟的欢乐。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海豚“囚禁”“驯化”以至“杀戮”的基础上。前往海洋馆观看表演的人们,一遍遍被灌输着这样的观念:海豚在微笑,它们很快乐。其实它们的笑脸是天生的,即便是痛苦和愤怒,也无法改变人们的误解。那些高难度的高空翻越可以让海豚“肠道扭转”,最终死于“过度疲劳”。最让人崩溃的是,明明这些海豚承受着高度的痛苦和压抑,却对人类的需求给予高度的配合。
海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驯养员反复训练下,它们成为海洋馆的“台柱子”,帮海洋馆赚回自己的身价。对海豚和鲸鱼的训练极其残酷,经常突破它们的生理极限。在野外海洋中的海豚不会轻易举起自己的尾巴,因为可能造成骨骼或内脏伤害,但为了向观众打招呼却不得不这样做。观众在观看时的掌声和喝彩以及过滤器噪音都可能造成海豚的过度紧张。在海洋中生活的白鲸根本不会跳出海面,但为了饱腹和生存,却不得不跳到像海豚能跳的同样高度。同时,白鲸的身体结构适应的是北极的严寒环境,而在极地馆里,它们要承受驯养员身体能够适应的水温,还可能和生活在热带的海豚圈养在一起。
很多人都乐于去观看海豚的水上表演,这种观看的需求越大,对海豚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导致对海豚的圈养和伤害也更大。
为了满足人们对动物表演的猎奇心理,从东亚、南亚、东南亚到南美、非洲甚至南极,猎捕海豚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时尚。一只年轻好看、聪明活泼的海豚的市场价高达100万元人民币。巨大的利润驱使人们趋之若鹜,甚至挺而走险。捕捞的办法包括围网、快艇驱赶、水下炸药、飞机巡逻等。据英国《卫报》报道,在日本当地的捕猎季,渔民们会在海上追逐海豚,敲打金属杆制造噪音,这样能迷惑海豚的声呐系统。海豚由此被驱赶到狭隘海湾,然后被一网打尽。更让人揪心的是,海豚通常不愿抛弃同类,而坚持守候“家人”。《海豚湾》的解释是“海豚是群体动物,它们在逃离的时候不会让任何一个小海豚落下。”这些残酷的捕猎者利用了海豚的善良本性,常常围堵群杀。
曾经的世界顶级海豚训练师理查德·奥巴瑞原来天真地认为,圈养在海洋馆的海豚有人照料和陪伴,应该是开心和快乐的。但由于他最心爱的母海豚“凯西”(Cathy)自杀,促使他认识到人类对海豚的圈养所造成的伤害是致命的。在圈养的环境下,海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因为要努力从生理上、心理上和群体上适应这种非野生环境。很多海豚饱受胃溃疡、传染病以及抑郁等与压力和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但即便服药,它们的寿命将比在野外明显缩减。它们拼命地表演很可能只是为了饱腹。追求自由是海豚的天性,因此,圈养的海豚不过是人类制造的一种“新生物”,与真正的野生海豚区别明显。从某种意义上看,圈养对海豚来说可能都算不上基本生活保障,更遑论关心和爱。
多国开始禁止圈养鲸豚
随着舆论的升温,科学家们开始讨论是否禁止海豚表演,很多国家开始禁止圈养鲸豚。1985年澳大利亚禁止鲸类表演,1993年英国所有海豚馆闭馆,2005年哥斯达黎加和智利禁止所有鲸类圈养,2013年印度开始禁止。鉴于《海豚湾》的曝光和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日本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2015年最终妥协,不再为了展览而购买海豚。
数十年的科学研究显示,海豚拥有高度复杂的大脑、令人惊异的认知能力、不可忽视的自我意识、与人类极为相似的情感和强烈的“家族归属感”。电影《狮子王》中说,“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麦希汉也告诫我们:“花钱在动物表演身上,就等于鼓励他们继续虐待它们”。
(《世界博览》2019年第8期 高玉林)
(摩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