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在一些地方难以得到有效落实,部分公立医院仍然人满为患。很多患者到专家门诊不是去看病,而是去咨询。”上周,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建议,公立医院应尽早试点咨询门诊。“要形成错峰,比如将咨询门诊开在下午,请专家和退休资深医生坐诊,也可以在公立医院网站对咨询门诊进行延续。”
白岩松的建议得到不少民众支持,而利用网络开设咨询门诊,则被普遍视作值得探讨的方向。事实上,率先以公立医院角色尝试线上咨询门诊的北京医院,已于2018年9月发布“互联网医院”平台,运行半年来取得了一些具有价值的成效和数据。
不久前,因两岁女儿突发荨麻疹,赵先生带她去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开了药回到家后,赵先生想起忘了问医生关于患儿日常饮食护理的问题,便通过微信咨询了一位相熟的社区全科医生:“虽然他不是特别精于儿科,但我这种小问题,简单问问也就够了。”
基于自身体验,对白岩松“医院开设咨询门诊”的建议,赵先生坦言普通民众确有需求,但实践起来或许会面临一些矛盾。“如果是在别处就诊过还要咨询,多半不会是小毛病,肯定是奔着专家来的,咨询门诊就得大医院的专家开才有意义,那还是没把病人从他这儿‘分级’出去。而且万一最后那位‘把关’医生给的建议出现偏差,责任怎么划分呢?”
由于工作缘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健康节目资深主持人安杨多年来认识了不少大夫,也结交了无数患者。持续的沟通与交流,让她对医学界的各类动态往往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理解。
在安杨看来,患者确实存在咨询的需求。一部分问题相对简单,比如病症是否严重,或者应该进一步就诊于哪个专科等,这类咨询应该由全科医生解答;但大部分多次咨询的病人是患有重病和疑难病的,需要找不止一位专家去拜访:“并不是说医生的医术有高低之分,而是同一种病症,专家的认识和侧重点可能会不一样,患者也需要衡量自身情况,在几种治疗方案中做出选择。”
安杨认为,大医院的专家已经非常忙碌,再开设单独的线下咨询门诊可能无法真正分担现有压力。“因为怎么分都是他们自己的活儿,‘峰’是错不开的。”大医院大专家应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重病难病的诊治和技术下沉中,带动基层医疗的提升。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应该将更大力量投向暂未得到“充分开发”的领域,实行“多条腿走路”,或许能更有效地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实。“一个是务实的远程医疗,减少异地就医;更宏观且必要的,是加强社区医疗建设,多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理想状态是让每位居民都能和一个‘健康守门人’——全科医生做朋友。”
3月5日,人大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及,要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为医疗机构对分级诊疗的探索指出了方向。在北京,已有三甲医院对此进行“试水”,其开办的线上咨询门诊,也不断检验着这一渠道的相关成效。
“每次惠主任解答完问题,我心里特别温暖,特别踏实”;“谢谢刘主任!还怕大夫没耐心或者不回答,结果态度超级好”……打开“掌上北京医院”App,按科室分类的医生名录一目了然。而他们各自页面下一条条或长或短的用户留言,无不体现着患者最真实的心声。
“与其他地方相比,北京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我们医院,经常有外地病人或家属拿着在当地的病历、做的检查和化验结果等资料,有的还是已经治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方案,到专家这儿来问。”北京医院互联网医疗办公室主任李艾认为,病人来的目的其实还是让专家再给把把关,“诊断得对不对,治疗方案行不行。”专家一般会告诉患者或家属“诊断没问题,安心回去继续治疗”或者“建议进一步检查”等等。但为了得到这些答复,病人往返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
基于这种现实考虑,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指示精神,北京医院于2017年提出了“互联网医院”的建设规划,依托医院实体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经过前期调研、建设实施和试运行,平台于2018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
如今,患者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手机下载“掌上北京医院”APP,注册后点击“图文咨询”,按科室选择医生后,便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等形式向医生发送问题,医生会在24小时内给予在线小时”这一设置是考虑到医生本身有医教研工作,也是充分利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来为患者提供线上咨询服务。“利用上下午门诊的间隙、下班后,甚至是机场候机的半小时……灵活处理病人的咨询。”如果医生有培训、出国等公务,一段时间内无法保证及时回复患者,可以在自己的手机端做“下线”处理,切实保障患者咨询时效。
“挖潜”的结果让更多病人能够方便就诊,也客观增大了医生的工作量。如何保证医生积极性,让他们愿意付出私人时间去回复线上患者呢?院方介绍,目前线上咨询收取的服务费与线下挂号一致,医保患者暂时还不能实现报销。此外,通过患者线上反馈,医生获得了更多的职业满足感。“患者咨询结束后的留言,那些发自肺腑的评价非常感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认可,是让医生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
目前,北京医院互联网医院运行已近半年,虽然时间尚不算久,但也隐隐有一些规律体现出来。
例如患者选择线上咨询的科室,以妇科、内分泌科、皮肤科、心内科居多。在医院看来,皮肤病具有直观性、轻慢性的特点,比较适合网上诊疗。现在手机摄像头都在千万像素以上,患者用手机拍下患处的照片传给医生,非常清晰。妇科则以年轻女性居多,她们时间成本高,对线上医疗方式接受程度也高。内分泌等科室涉及大多为慢性病人,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也愿意用这种更方便的方式保证就医的连续性。
据北京医院统计,目前咨询的服务对象来自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外地患者的咨询占到46.2%。“这个数据还是挺有意义的,说明互联网+医疗模式真的能够方便有需要的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让优质资源下沉的作用。”院方表示,医疗专家作为最稀缺的资源,通过“线上远程”无疑可以发挥出更大力量,北京医院也正向这一渠道下功夫。
“传统的医疗机构帮扶是组团式的,队伍下到基层一段时间后回来,但医生培养是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经验积累。”利用互联网平台,北京医院建立了远程心电诊断、影像诊断、病理诊断、会诊等远程中心,开设了眼科远程门诊。利用网络技术,连接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医院,开展长期的在线指导和手把手地带教。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大文件,被业内人士视作国家对在线诊疗及网售处方药进行“松绑”的一个强烈信号。
据介绍,北京医院除了目前已上线的图文咨询功能,未来还计划开通视频门诊模块。通过预约让医生和患者实现面对面交流,并提供线上处方和药品配送。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北京医院作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将会紧跟政策深化互联网+应用,进一步探索居家诊疗方式,方便更多病人。本报记者魏婧
(摩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