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应该构筑怎样的道德高地?需要建立怎样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践行无疑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次灵魂透析。
医学面对的人绝不是器官、组织、细胞与基因片段的集合,而是有情感、会思想的万物之灵。古往今来,医生都是时代道德大厦的承重墙,是引领人类精神向上、向善的社会精英。在医学职业生活中,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深植于现代医学生活,重塑职业的高贵与尊严?以卫计委机关党委及宣传司相关课题为契机,医学人文学系的师生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挖掘,官微将分两次刊载探讨内容,与大家分享。
问题一:医学教育中为什么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讨论背景
在一些人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活动,而医学、医疗则是专业的、学术的职业生活,似乎是“两台戏”,若即若离。因此,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解决认识问题。
王鑫
2015级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任何一个人,不仅有躯壳,还有鲜活的精神世界,他的生存体验包括健康、医疗、疾苦、生死意识都是受一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引领的。如果核心价值观迷茫了、偏失了,必然会导致生命观、健康观、疾苦观、死亡观、医疗观的迷乱,导致医学职业生活的困顿与医患关系的困惑,甚至导致社会误解医学、仇医伤医的意识扭曲。
北大医学人赴吉布提“光明行”,
为当地居民进行眼科会诊
王一方
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全社会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公民教育,也是公众理解医学的生命教育,还是医学界反思现代医学,重塑职业精神的铸魂工程、培根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内涵,与医学、医疗、医院关系密切。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价值目标,良好的国民医疗、卫生福利是这一价值目标的基本内容。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意识中科学、合理、正确的医疗观、生死观、疾苦观及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社会安宁的基础,厘清自由与纪律,法制与协商,平等与傲慢,公正与平衡,激愤与偏见的关系有利于规范医疗秩序、医院秩序。其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公民言行的价值准则。胸怀国家民族自信,秉持高尚、纯粹、诚信、利他的职业精神是医生个体伦理价值的基线,是道德生活的主轴。
人民医院消化性溃疡病防治实践团
进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
甄橙
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视野与全人医学观(从身-心-社到身-心-灵,医学人文的复兴)有理论交集,打通传统文化的价值原旨和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发育的关系,有助于医学职业精神的发育与医学伦理生活的培育,通过修齐治平、修德、明辨,疏解当下流行的苦、累、愁负性情绪,批评混、熬、捞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孤立主义的幸福观,培育豁达、宽容、悲悯、敬畏的职业情怀。
问题二:在医改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讨论背景
今天医改已经潜入了深水区,改革逼近到冰山底座,定会触碰到深层次的矛盾,需要探索解决根本性、结构性矛盾的办法;深化医改触及制度深水区(涉及复杂矛盾和复杂的利益格局)的改革,需要统筹兼顾,拿出综合配套的举措。
医改深水区的棘手命题或许不只是“看病难,看病贵”的微观经济问题,还涉及到医疗运行“一高一低”的格局如何来统筹的社会问题,譬如如何质优价廉(质高价低违背市场法则,需要有补偿机制)?如何切实解决高需求(欲念)低供给、高技术低满意度、卫生投资高投入低回报的悖论?
深化医改
王一方
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从管理到治理,如何理清医疗欲求上需与要、希望与奢望、不足与过度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评估政府作为?如何破解补偿与价格、价格与价值的扭曲(承付力匹配)?如何明确核定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补偿尺度?明补与暗补?缺多少补多少,能补多少补多少,如何监管?结余怎样管理?如何平衡对医疗卫生正当的舆论监督与个别媒体污名化医学、妖魔化医生的张力?让百姓明白现代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神仙的道理,接纳痛苦,接纳死亡,接纳不良预后。
白吉可
2016级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医学巨匠奥斯勒告诫我们: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与可能性的艺术。奥斯勒命题揭示出医学的真谛,那就是生命存在、疾病转归、苦难与死亡降临具有不可移易的不确定性;生命、疾病有着无法解读的复杂性,不可澄澈的混沌性,苦难、生死有着不可预测与把控的偶然性,不可驾驭的或然性。
言下之意,现代医学并没改变人的必死性。当下严酷的现实是生死的迷失,死不得,死不起,认为一切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穷生富死,生存品质更有价值的保健医疗消费偏低,生命最后时刻的救治消费比例严重偏高。
医务工作是奉献,也收获喜悦
付馨悦
2016级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大众目前对于现代医学存在着大量的幻想与误读,譬如一些患者认为医学是电熨斗,一烫就平;是推土机,去腐生新;是精准制导导弹,药到病除;是自动售货机,钱到病除。其实,现代医学根本没有那么神奇!此外,我们的部分医生也陷入医学的现代性泥沼不可自拔,秉持目的性思维,不讲究过程;崇尚客观性思维,不倾听主观体验;追求专科思维,知识孤岛化;沉迷于唯技术思维,重医疗、轻照顾,缺少人性温情。
甄橙
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现代医学是不完善的,更是不完美的,存在着缺损配置,诊疗项目是必需的,花费是必需的,而且越来越大,医院、医生的技术、精力投入是必然的,医疗探索与职业进取是积极的,依然不能改变这个“不确定性”的现实困境。对于某一个患者和家庭来说,可能的局面是以确定的(高昂的)经济支付与难以忍受的苦难体验换来完全不确定的疗效和生死预后,以高代价,高风险,换来低(零,负)医疗获益,可能出现人财两空的结局。
张大庆
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通过场所精神、过程美感、道德信任、人格魅力、灵性抚慰,来帮助患者及家属消解苦难,豁达生死,节哀顺变,认同医者价值,接受医疗代价,做到“人死而无怨,疴沉而无怒,财消而无疑”,因此,临床医学必须寻找新的价值融涵性,坚信知识不是信仰,生命依然神圣,技术不是艺术,路径不必单一,真理不是真谛,真相不是真诚,正确未必正当,通情方能达理,工具不是目的,理性(循证)不是唯一,科学不是绝对,规范不是刻板。
王鑫
2015级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医生绝非无所不能,他们常常需要在疗效与代价之间做出决断,尤其需要得到病家的理解和支持。在疾病面前,医生和病人目标是一致的,应该共同承担。遇到疑难问题,医患双方要保持信任和沟通,不要把所有的难题都推给某一方,医生应该对患者坦言相告,哪些事情(疗效、预后)办得到,哪些事情办不到。
感恩无言良师,
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王一方
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深化医改需要着手建构医患之间的共同体文化,从利益共同体到情感-道德共同体,最终抵达价值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医改不仅提升医学,重审医学,发现职业价值的原点,同时成就医生:重新发现职业幸福。医学的目的不是生老病死的阻断,而是人类疾苦的安抚与修复,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医生的职业要求不仅只有技术,还包含道德和精神,从敬业到乐业,从诚信到利他,从友善到行善,完成学术智慧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从技术英雄到沟通、协调高手,健康传播能手,从技术化生存走向智慧化生存,艺术化生存。
甄橙
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医改不仅要讲求生之德,也讲求死之德,提升医家之德,也要提升病家之德。病人从医改学堂毕业,生死观、疾苦观、医疗观更加豁达,培育出对生命的敬畏、悲悯,对医者的感恩情怀,面对疾苦的勇气,预防意识更强,适宜医疗成为常识,对医学的期待更加客观、务实。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敬请期待下期师生探讨: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与医院文化的构建
来源/《北医》报第756期
文字/医学人文学系
摄影/郝燕生、范丙申、闫天生
图片/网络
编辑/何渼波 龙昊
(摩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