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江苏卫视《人间》栏目播出了这样一个有些离奇的故事:
2000年1月16日,对年近六旬的杨孟勇来说是一个重生的日子。那一天,在严重的“心肌扩张症”中绝望等死的他突然等到了生命的曙光——一位年仅二十多岁的脑死亡年轻人的心脏,经过100多名医护人员经历了6小时10分钟的努力,终于被成功地移植到他的胸腔里。而届时57岁的杨孟勇,也作为我国年龄最大的“换心人”永远地留在了我国的医学记录上。
然而,接下来的七、八年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发生了——被换了心脏的老杨几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但他的体检报告结果显示他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有年轻化的趋势,而且连他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兴趣爱好、情绪情感都发生了一系列莫名其妙的重大改变:原来很少做梦,现在却一直噩梦缠身;原来邋遢不整,现在变得整洁、时尚、喜欢自我欣赏;原来内向、懦弱,现在变得冲动、易激惹,还不时地有“暴力倾向”;原来对体育运动完全不感兴趣,现在却成了体育竞技的“狂热分子”;原来情感淡漠、不善表达,现在却成了多愁善感、潇洒浪漫的爱情诗人…… 这一切使得老杨的老伴又是欢喜又是忧——喜的是,对自己冷漠了几十年的丈夫终于开始对自己表达关心和体贴了,忧的是,眼前越来越显年轻的丈夫和自己在一起显得越来越不般配,以至于陌生的人们有时竟然会把他们误认为是母子!
面对自己多年来匪夷所思的种种变化,杨孟勇坚信这一切都是供体的心脏带来的,于是便想方设法去了解供体的情况,然而让老杨遗憾的是,出于为供体保密的原则,供体的详细情况至今仍然是个谜。
【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论:移植器官是否有性格“记忆”?】
1、生理学家波尔??皮尔索尔:我们的性格,不是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储存在大脑中,而是储存在心脏里。 2、神经生物学家肯迪斯??珀斯:心脏是我们性情的储藏所。
3、心理学家盖里??希瓦兹:至少十分之一的器官移植患者都发生变异,“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性格。 代表人物1:美国生理学家波尔??皮尔索尔
美国颇有名气的生理学家波尔??皮尔索尔在他的著作《心脏代码》中专门论述这个问题,提出自己骇人听闻的观点:心脏里贮存有我们大脑受其支配的信息,所以,一旦植入别人的身体,便开始指挥新的主子,改变他的性格和习惯。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皮尔索尔在书中例举了很多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性情或行为变得象原心脏供体的例子,其中也包括一些由自己亲自主刀移植心脏的病患,例如:
一位36岁的女患者被换上一颗20岁姑娘的心脏之后,三天两头梦见自己跟一个小伙子幸福地约会,据她说,她从早到晚都有一种无缘无故的、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原来,那位给她提供心脏的姑娘是跑过马路去给未婚夫挑选结婚礼服时,被汽车轧死的。
而另一个例子就没那么幸运了:原先保守、刻板的35岁妇人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突然变得“放荡”起来,几乎每个晚上都要缠住丈夫做爱,这样的春意盎然在过去可从来也没有过。原来,她移植的是一个靠卖春来赚取学费的女大学生的心脏!
皮尔索尔指出,早就有一些知名学者提出过“心脏是性情的器官”的假说,这其中也包括达尔文提出的“情感生化特征”假说。这类假说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人体细胞同基因代码一样,含有一个人的全部信息。按照这类学说,我们的“性情”,或者说性格,不是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储存在大脑中,而是储藏在心脏里。
代表人物2:Rutgers大学分子行为反应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肯迪斯·珀斯教授
肯迪斯·珀斯教授的最后研究成果也肯定了皮尔索尔的说法。她发现细胞的神经末梢不仅能往大脑传输信息,还能靠一定频率的颤动将其传遍全身,使思想、感情和激情在分子级上变成行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印迹”在人体的各个系统级别上都有,其中也包括分子级。而正因为是心脏这个“司令部”将信息传输给全身的每个细胞,它便理所当然也成了我们性情的储藏所。
代表人物3:美国亚里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顶着医学界和科学界的广泛批评,美国亚里桑那州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历经20多年的调查研究,终于得出这样一个惊人结论:部分器官移植患可能发生变异,“继承”器官捐赠者的性格。
希瓦兹教授的研究基于一个富有争议的科学理论,那就是人体所有的主要器官都拥有某种“细胞记忆”功能(这种“记忆细胞”翻译成白话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性情”)。当一个器官被移植到其他人身上后,这个器官所携带的记忆也就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了另一个人身上。
他的理论假设是:由于细胞“记住”了人体整套基因“数据”,因而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必将从器官捐献者身体上“继承”某些基因,而其中一些基因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口味的偏好。
遗憾的是,这种假设在科学临床上尚无法证明。但希瓦兹教授宣称,根据统计资料证实,从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实施后的40年中,大约每10例接受换心手术的病人中,就有1人会出现性格改变现象——甚至包括心脏、肺脏、肾和肝脏移植患者,也都会或多或少“继承”器官捐赠者的性格和爱好,一些人甚至继承了器官捐赠者的智慧和“天分”——关于这一点,他也披露了大量的事实论据。
让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些其它支持这一观点的有趣的相关事实论据吧:
例证1、《心脏的改变》
美国前芭蕾舞演员西尔维亚在接受了心肺移植手术后,惊奇地发现自己产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原来拒绝酒精和辛辣食物的她,居然开始对啤酒和辣椒上瘾;原本温顺、柔和的她变得非常冲动和富有攻击性;等等。这一切让她觉得匪夷所思,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变化和心肺移植的供体有关,于是经过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调查,西尔维亚终于从她的心肺供体家属那里得知,她的心肺捐赠者——18岁的男孩蒂姆,生前不仅冲动而富有攻击性,而且最爱的就是辣椒和啤酒!于是,她便把这段离奇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为《心脏的改变》。
例证2、企图自杀的原因
据西方媒体称,美国女公民西尔万娜·佩斯卡把给她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生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她发现自己胸膛里跳动的竟然是个殉情男子的心脏!于是她弄清楚了为什么过去活色生香的她变得总是垂头丧气、愁眉苦脸,以至于从事服务业的她几乎被炒了鱿鱼。而且更可怕的还是:她越来越有一种想跳楼的欲望——据说那名给她心脏的男子就是这么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例证3、梦中的凶手
一名7岁的美国小女孩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从此便被噩梦缠绕,梦境总是一样的内容:一个人残忍地谋杀了自己。她并不知道,正跳动在自己体内的这颗心脏的主人是一名10岁的小女孩,而她恰巧是被谋杀的。令人震惊的是,根据这名7岁女孩对梦中凶手的精确描述,警方竟然一举逮住了那名凶手!
例证4、金属心脏把我变成冷血机器人
彼得是世界上第一个接受“贾维克2000心脏”移植的实验性患者。医生的本意只是想让这颗钛金属心脏在彼得等到合适的捐赠心脏之前,暂时用来维持和延长他的生命,却不料,彼得始终都没等到那颗合适的移植心脏,而是靠这颗金属心脏一直生活了7年,并因此成了世界上靠这种钛金属心脏存活时间最长的人。
而这颗金属心脏不仅救了彼得的命,并且还让他参加过一个91英里远的慈善步行活动。然而,彼得自己却明显感到,自从装上了这颗金属心脏后,自己正不可遏止地变得越来越冷漠。彼得坚信,正是这颗金属心脏让他在得到了生命的同时,却失去了爱的能力,变成了一个“冷血人”。
研究人员认为,彼得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无法表达感情,可能是因为,心脏对于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而他胸中的金属心脏影响了他真正心脏的节律,从而也间接影响了他的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