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美学阐微
摘 要
医学美学是阐扬人类医学诊疗实践中的美学特质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问题是作为医学美学领域特有概念的“医学 美”的本质问题。其研究范围应严格规定为限于人类对自身的医学诊疗实践过程中。其研究对象是成为医学诊疗实践客体的 人类自身的形态、机能和行为。其目的是在医学与美学深层次地内在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以医学科学为规范,从美学的角度 深化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借助美学的规律与方法增强人类对自身的医学诊疗实践能力。医学美的本质是:人类在医学诊疗实 践中体现出一种合目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力,即人的本质力量,由此而产生的“美”。人体美系指有利于防治疾病、 维护健康、延长寿命、减少死亡(即有助于全面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人类自身形态、机能与行为的和谐状态。医学环境中 的一切人,都既是医学审美主体,又是医学审美客体。人们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的经验叫审美经验,在医学诊疗实践 中,审美经验表现为临床经验。医学影像的根本特征是纪实性,但有其特色。医德医风教育同时又是一种审美教育,也应是情 感教育。健康教育归根到底,是审美教育。
[关键词]医学美学 医学美 人体美 医学审美主体 医学审美
客体 临床经验 医学影像 医德医风教育 健康教育
[Kernw?rter]die medizinische ?sthetik, medizinische
Sch?nheit, die Sch?nheit des Menschenk?rpers, medizinisches Subjekt des Sch?nheitssinnes,medizinisches Object des Sch?nheitssinnes, klinische Erfahrungen, medizinischer Film und medizinisches Portr?t, Erziehung im Geist der Medizinischen Moral und des medizinischen Stiles, Gesundheitserziehung
[Key Words]medical aesthetics,medical beauty,beauty of the human body ,aesthetic subject of medicine,aesthetic object of medicine,clinical experience,medical film and portrait,education of medical morals and style,education of health
一、概 述
何谓“医学美学”?这是一个歧见纷出,莫衷一是的问题。目前较为一致、权威的观点,是何伦先生在1993年5月于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全国首次中青年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交流会”上提出的:“医学美学可以定义为:是医学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美学原则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的一门应用美学”;其范围界定为:医疗生活中的美学、医学的美学和美学的医学(即美容医学);其研究对象:从广义上说,医学和医疗活动中的美的现象和美学规律均是医学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狭义上说,美容医学中的有关美学问题,也是医学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医学角度研究人体美是医学美学义不容辞的任务。[1]对此,笔者以为不无可以商榷之处。
揆诸何文,可以认为,“医学美学”是与医事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内的美学,即die ?sthetik in der Medizin(the aesthetics in medicine)。这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概念,它包容的所谓“医疗生活中的美”、“美容医学”和“医学的美学”,这三个子范畴,前两者大致系指《医学美学体系构想图(一)》(鼓庆星、赵永耀设计)中的“医学美学应用系列”和“医学艺术美学系列”,”以及《医学美学体体系构想图(二)》(孙少宣设计)中的“医学美育—医学艺术美学”和“硬科学体系”[2],这正是目前国内医学美学界最为重视的部分。但这个领域内的工作,其实只是一般美学的原理和规律在医事活动中的运用。在这个领域内,医学与美学的“接触”,多是浅表形式层次的、机械的“拼合”,如所谓医疗环境美、医务人员仪表美、人体形式上的匀称美等等,都没有自己独有的内涵,只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学观念的“引进”。在此层次中,由于医学与美学两者关系松散,鲜有内在联系,故人们往往为了追求所谓的“美”而不自觉地违背医学规律与自身条件的制约招致灾难性后果。如不分老少、胖瘦、黑白的“全民”割双眼皮、隆乳、纹眉、节食减“肥”、“换”肤等,就恰是对健康、对医学科学、对美的反动!这种散乱的实用主义的“学问”,是不能特立独行于“美学die ?sthetik(aesthetics)”而单列为一门“医学美学”学科的!那种简单化地干脆认为“医学美学是对医学领域中一切美和审美的研究和实施。概括地说,这里所谓‘医学领域中的一切美’就是‘医学美’,‘医学领域中的一切审美’就是‘医学审美’[3]的观点,显然欠妥,就如同说“中国境内所有的人都是中国人”一样的荒谬,它抹杀了“医学美”的特有规定性,企图“置世界于微尘,纳须弥于黍米”,只能是对医学美学的否定。造成这种“自相矛盾”的根源,即在于机械照搬一般美学的词汇、概念滥施于医学领域。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4] ,真正能担荷起阐扬“医学美学”这个“道”之重任的,只能是医学与美学在形而上层次里有机紧密结合而孕育的一门崭新的美学分支学科--医学的美学,即医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美学。
诚然,“有关医学美的研究目前并不深入,其理论性较强,问津者自然较少,”(何伦语)真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一门新兴学科的建设,更有俟一批不畏“险远”的“志士”,筚路蓝缕、苦心孤诣!笔者不揣浅陋,聊陈鄙见,伏惟方家教我!
笔者认为:医学美学是阐扬人类医学诊疗实践中的美学特质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问题是作为医学美学领域特有概念的医学美的本质问题。其研究范围应严格规定为限于人类自身的医学诊疗实践过程中。其研究对象是成为医学诊疗实践客体的人类自身的形态、机能和行为。(本文的“行为正常”指:善于休息,睡眠良好,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处事乐观,乐于承担责任,不刁钻古怪;变通能力强,能适度应对环境的各种变化。否则为病态或不健康状态,后文不赘释)。其目的是:在医学与美学深层次地内在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以医学科学为规范,从美学的角度深化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借助美学的规律与方法增强人类对自身医学诊疗实践的能力,其外文译名可为:die medizinische ?sthetik(medical aesthetics),die ?sthetik der Medizin或die ?sthetik von der Medizin(aesthetics of medicine)。
二、医学美的本质及医学美学中的人体美
1.医学美的本质
医学,是以“挑人毛病”为首要任务的科学,是人类“自我审视”的科学,是以“否定”为主要手段的“批判”的科学,黑格尔说过,在概念思维里,否定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无论作为内容的内在运动和规定,或是作为这种运动和规定的全体,否定也就是肯定。就是说,规定了的否定,同时也是一种肯定的内容。在这里,黑格尔将否定即批判纳入了他的辩证运动的思辨之中,积极肯定了“批判”的正面意义。进而,哈贝马斯认为,批判理论的深层解释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自我反思的过程,批判社会与个人的内在盲点,使人超越这一盲点,成为真正自主而负责的人[6],这也就是医学科学虽然“专挑人的毛病”,以“否定”的手段待人,而仍然对人类具有伟大的、积极的、正面的促进、保护意义的原因。
尼采认为:人的生物学价值中透射着审美价值,人出于至深的族类本能,对提高族类生命力的事物作出“美”的判断,对损害族类生命力的事物作出“丑”的判断,即,审美判断是广义生物学性质的价值判断。美,属于有用、有益、提高生命等生物学价值的一般范畴之列;而只要一察觉到衰落、生命的枯竭,一察觉到瘫软、瓦解和腐败,审美者都要作出否定的反应[7]。无疑,健康可归于“提高族类生命力的事物”范畴,而病态当然属于“损害族类生命力的事物”。医学科学通过对人类的病态部分的直接否定性昭示,以最终肯定、维护、促进人类的健康。医学科学首要的任务,在于搜寻、揭示、展现人类形态的、机能的与行为的病态,因此,医学是“审丑”的艺术!
人类自身形态上、机能上与行为上的病态,即人体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审美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心理反应,审美主体对它持否定性态度。作为审美范畴之一,丑(病态)与美(健康)相对立,它是美(健康)的否定与反衬,其具有的否定性审美价值,来自与美(健康)的比较和对立的统一中,通过丑(病态)的客观揭露,达到美(健康)的理想的探求、展望,通过对丑(病态)的否定达到对美(健康)的肯定[8]。
丑(病态)在内容方面的特征是违反社会目的,即与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相悖,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关联,丑(病态)在形态方面的特征是背离客观规律,即形态上的残缺、骈赘,机能上的衰退、亢进,以及行为上的诡谲无常,同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9]。医学科学所搜寻、展现的人体丑(身体形态上、机能上与行为上的病态),是人类和自然生命活动异化(即有害于人)的结果,医学科学以之与健康(美)相对比,以否定的态度展现这“损害族类生命力的事物”,通过这样的表现寄寓了对健康的终极关怀,从而使丑(病态)具有审美价值[10]。这种特殊的审美观照,伴随着人类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学诊疗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而不断扩展与深化,这是人类在愉快地向自己的未来前进的过程中,对存在于自身的非本质的“丑”的批判、揭示、藐视与抛弃,其目的就是通过人类的这一“自我审视”的过程,使人类超越病态这个非本质的丑,使人从病态中获得自由与解放。只有当人类不仅按照合目的性的要求--善,如救死扶伤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且按照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真,即医学科学规律,来实践的时候,才在可能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开拓性的医学诊疗实践,而在这种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与肉体力量,是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力,即人的本质力量[11]。人类医学诊疗实践正是因为体现了这种力量,才产生了美,这就是医学美的本质。
2.人体美的本质
医学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成为医学诊疗实践客体的人类自身的形态、机能和行为,那么,“人体美”的本质问题,就成为医学美学应首要解决的课题,即“从医学角度研究人体美是医学美学义不容辞的任务”(何伦语)。为了阐述这个问题,首先,还得探讨一下传统的“人体美”的本质问题。
a.传统的“人体美”的本质
“人体,之所以是‘大自然中最美的东西’,这所以是‘社会存在物的最高最美的形态’,乃因为它高度地聚集着许多(几乎是所有的)形式美法则于一身”[12]的观点,实在难以令人苟同,因为,这种“高度地聚集着许多(几乎是所有的)形式美法则于一身”的“人体”,不知何人见识过!
人类是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的一个物种。人体,即人类的肉体,其大体布局构造为:一个圆柱体内有两条管道(消化道与神经管)和一个棒状体(脊柱)。[13]纯就外观形态角度而言,外形比人体更简洁或更繁复、色彩比人体更艳丽或更平和的“生物体”数不胜数,故,仅从外观形态而言,我们理当没有多少理由说人体“是大自然中最美的东西”。但人类的实际感受正相反,我们人类眼中的人体,是天地间最美的物体。尤其是洋溢着青春活力、灵润滋腴的青年女性人体更是各类人体艺术所着力表现的第一热点,其次是少量青年男性人体。至于迟暮衰弱、皮皱肌松的老年人体就微乎其微、难得一见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只能尊重客观,毫不掩饰地承认:人体是美的,青年女性人体更是最直观、生动、集中地体现了人体美。这种美学观念的产生、定型,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人类哲学观念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必然性,而并非什么“高度地聚集着许多形式美法则于一身”的缘故。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二版序言中就说过:“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14]。换用战国时斯的哲学家告子的话说,就是: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性”,就是“本能”,[15]即《礼·礼运》所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大欲”。告子在人的众多本能中尤重“食(饮食)”、“色(男女)”两种,可谓深具慧眼,对人的“本性”算得上“一抓准”了。恩格斯所说的两种生产,正与“食”、“色”相当。东、西方两种文明孕育的哲学巨擘,在此问题上达成了惊人一致的共识,非“必然性”而何!这种“必然性”挑明了说,其实就是“动物的求生本能”。求生,有两条途径:吃饭是为了个体空间上的存在,性活动是为了个体时间上的延续。而无论“空间上的存在”,还是“时间上的延续”,都以无病少恙、健康强壮为基础,难怪,尼采要说:“人的生物学价值中透射着审美价值,人…对提高族类生命力的事物(即健康—笔者注)作出‘美’的判断,对损害族类生命力的事物(即病态—笔者注)作出‘丑’的判断”。如此,“青春即美”的结论也就瓜熟蒂落了。由此亦可见,求生的两条途径,“饮食—健康—个体空间上的存在”是一种前提或手段,“男女—生殖—个体时间上的延续”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遗憾的是,人类对自身生殖的认识,甚至远不如对宇宙太空的了解深入。时至今日,人类对精、卵结合——这生殖活动的一个小片段——的许多细节,依然不甚了了,仅粗知大率而已!在日常的临床接诊工作中,对南京城内年龄并不太“老”的“老婆婆”们仍然普遍地将“生女孩”归罪于儿媳单方面(“生女孩”并非“罪过”,本文不赘述)、“不孕”的青年夫妇鲜有“应双方均就医”的概念等现象,我们是见多不怪、习以为常了!怪不得芸芸众生在“生殖”问题上的“浅薄”,真正现代意义的“科学的医学”不也就才两、三百年历史吗!这与自母系氏族社会即出现、已绵延了近万年的“女性生殖器崇拜”[16]文化相较,难怪“浅薄”得不堪一击了。如此,在聚集于“生殖崇拜”大纛下的人们的眼里,青年女性人体负荷了“健康而旺盛的生殖力”双重寄托,还有什么比这更具“有用、有益、提高生命力等生物学价值”的呢!自然是“美之至”者了,这充分显示了“生殖崇拜”的威力!好在,男性在生殖过程中的“丰功伟绩”,尽管为人类认识得稍晚并表浅得多,但毕竟没有被完全抹去,故,与“女性生殖器崇拜”相呼应,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亦开始出现了“男性生殖器崇拜”,[16]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流布至今,给男性人体也“镀”上了一抹“美”的光焰,使其在人体艺术中争得一席之地。至于老年人体,正相反,显出的是“衰落、生命的枯竭、瘫软、瓦解”,即有悖于“提高族类生命力”的事物——丑,如前所述,“审美者都要作出否定的反应”,作为审美范畴之一,丑(衰落)与美(青春)相对立,它是美(青春)的否定与反衬,在与美(青春)的比较和对立的统一中,凸现出其否定性审美价值。可见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需在对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才转化出一种充满自豪和满足的愉悦感,故难为常人所关注。以上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体美”的本质内涵,其突出的特征为——生殖崇拜。通过以上的探讨,笔者有理由预言:随着科技进步及性生理学的发展、普及,对人体美的表现、追求,将从目前的青年女性人体一统天下渐趋两性平分秋色;而随着人的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间接的、抽象的、深沉的审美客体将渐受欢迎,故老年人体表现比例会有一个适当的提高,但不会成为人体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因为,具备精深的审美感知能力的职业鉴赏家,毕竟只会是少数人。[17]
b. 形式美法则中的“人体美”
传统人体美的根本内核是生殖崇拜,但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文意识的觉醒,人们不愿永远只为“生殖”这唯一的目的而存活,不再甘心永远把自己束缚在“生殖崇拜”的大纛下,选择直观生动的、易于量化把握的“形式的美”为自己的新偶像,即是对神秘莫测的“生殖崇拜”笼罩下的“人体美”的一种对抗与反动,由此而出现的对包含于人体内的“形式美法则”的关注也就毫不奇怪了,但它始终也未能彻底摆脱“生殖崇拜”影响的痕迹。让我们听听罗丹的赞美:“呀,这个女人的肩膀,多么令人心醉!真真完美的曲线……饱满的乳房,美妙无比,令人爱煞。如此的优美,简直非人间所有……”。对于女性的臀部,罗丹叹道:“多么神奇的起伏,软玉温香中,肌肉多么美妙,真要令人拜倒”!这样的心声,清楚地昭示了罗丹关于人体美的观念:以生殖崇拜为背景的对形式美的追求。这种“混合型”的人体美观念,实为当今最广泛的人们所秉持,也为艺术家们所承认、掌握并广泛运用,只是各有侧重不同而已。仅就人体摄影艺术领域而举例:秋山庄太郎镜下的女人体,总是体态丰腴,皮下脂肪充足,乳房硕大饱满,腹部圆润,臀部墩实,是典型的生殖崇拜观念烛照下的人体美的展现。藤井秀树精致的人体作品,将完美形体与精巧绘画趣味融为一体;F·丰塔纳的风景人体,以色彩作为表现的要素之一,两者都流露出在生殖崇拜基础上的对“形式美”的追求[18]。
这种所谓“聚集着许多形式美法则”的“人体美”观念,有其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即轻忽了医学科学的规范,奉“形式美法则”为圭臬,机械地强加于“人体”,结果,往往付出损害健康的惨重代价,反而催毁“人体美”。现下泛滥成灾的大量并无康复目的的各类整形手术,及为了“更快、更高、更强”而制造出伤病缠身的竞技运动员,乃至不惜服用“兴奋剂”现象,都是被这种“形式美法则”扭曲了的“人体美”观念的必然产物。
c. 医学美学体系中“人体美”的本质
当然,现代医学美学中“人体美”的概念,也并非横空出世、无所渊源,它不能由谁来任意按照个人的意愿“制造”,而应是在医学科学指导下的对传统人体美的改造、扬弃与升华。笔者以为,医学美中的人体美系指有利于防治疾病、维护健康、延长寿命、减少死亡(即有助于全面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人类自身形态、机能与行为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是人类不仅按照合目的性要求——善,而且按照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真,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开拓性医学诊疗实践的成果,充分体现出人类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力——人的本质力量,故其是“美”的。这就是医学美学体系中的人体美的本质,其突出的特征为:追求人类生命的和谐完美状态。在这种崭新的科学的“人体美”观念的烛照下,我们可能会以更加合理的态度,甚至以迥异于传统的价值取向和做法,来对待我们人类自身的形态、机能与行为。如,还会有那么多人盲目地隆乳、吸脂、割双眼皮、纹眉、挖酒窝以自毁“健康正常”的形体而求“形式的”人体美吗?还会有那么多人热衷于以伤病为代价、不惜戕害机体而追求竞技体育中的所谓“健美”吗?再如,人类的“性行为”,由最原始本能的“性交——一种生殖活动”,而升格为“性生活——人类交流感情的一种手段、家庭生活的一个必备形式”,再升华至“性文化——围绕‘性’而创造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人类的精神财富”的过程,不正与“人体美”观念的递进嬗变相表里吗?
三、医学审美主体、医学审美客体及临床经验的美学意义
1、医学审美主体与客体
医学美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医学环境中的一切人,包括医学工作者及其服务对象——病人、健康人和第三状态者——都既是医学审美主体,又是医学审美客体[19]。对此,笔者原则同意。因为,“医学美学是阐扬人类医学诊疗实践中的美学特质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而“人类医学诊疗实践”所指范围极广,从行动特征上来讲,可以说凡是具有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或对疾病的认识有一定能力的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在各种场合从事“医学诊疗实践”,尤其是在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广泛开展后,更是不宜硬性规定哪些人在哪些时间、地点的哪些举措才属“医学诊疗实践”。认为“医务人员是医学审美主体,病人为医学审美客体”的观点,误拿“医政管理”的概念来讨论哲学问题,显属不当。
2.临床经验的美学意义
人们对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的经验叫审美经验,在医学这个“审丑艺术”领域内,审美经验表现为临床经验,即在临床医学诊疗活动中,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及各种辅助检查手段对病人诊察过程中,对人的各种形态的、机能的与行为的病态的经验[20]。临床经验最主要的源泉在于病人本身所具有的病态特质,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状态的知觉经验,即医师对病人的客观反应。所以,对病与非病的诊断是对病人客观特质的一种反应,是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也就是,病态的客观性,并不因医师诊断中的意见歧异而动摇。疾病诊断需要两个条件,即病人与具有疾病认知能力的医生。疾病诊断的不一致,可能由于医师疾病认知能力高低参差所致。疾病认知能力本身与疾病认知能力的实际运用有所区别。一种临床经验所能表示的只是某位医师在一定条件下一过性地使用某种疾病认知能力而已。临床经验不可能是一系列持久的知觉行为的结果,医师也不可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在诊断疾病的状态之中。
临床经验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感性直观的把握方式。医师无论是诊断一个“小毛小病”,还是诊断一组“疑难杂症”,都带有直观的性质。一名医师能否在短时间内把握住一名病人的主要病症,首先取决于其疾病认知能力。在诊断疾病的时候,医师的心理定势效应的强度要受个体疾病认知能力左右。临床经验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精炼化了的经验,可以把它细分为感知、想象、推测、理解等各种不同的心理因素,但在整个诊断过程中,却很难把这些因素机械地划分成时间上的序列,它们都浓集在瞬间直观的把握之中,对一个病人作出疾病诊断,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表明,医师的情绪、态度和观念经常影响临床经验。不同的医师对同一病人完全可能作出不同的,乃至互为牴牾的诊断。甚至同一医师,由于处在不同的身、心状态中,对同一病人也会作出不尽相同的疾病诊断。故,我们不可过于迷信临床经验,若耽于“直觉”而不作进一步的深入、全面的思考、检查,则往往出现漏诊、误诊。
临床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并无本质的区别,它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只是更专门化、更凝炼、更深入、更系统而已,这两者间有的只是程度的区别而没有类的区别。医师的临床实践过程的最后成果是临床经验的积累与疾病认知能力的提高,这又为再次诊疗活动奠定基础。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型上升。
对疾病认知能力的高低,是以其敏锐程度为标志的。知识宏富的专家往往能少走歧途,一下发现病症的关键之所在。要迅速实现临床经验的积累,医师在实践中应注意从整体上对疾病进行认识,要尽量全面、完整、系统地掌握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机整合,才能深刻、全面地把握疾病。若只孤立地抓一科或一病而不及其余,则对疾病的认识只能是一知半解、不得要领,就谈不上临床经验的积累了。
四、医学影像的美学意义
近年来,由于各种新型医技检测诊疗方法不断投入临床服务,在医疗行业内逐步形成了“医学影像”的概念,有的医院已成立综合的“医学影像科”,包括X光放射影像、超声影像、CT影像、磁共振影像、电镜影像等几十种。除此而外,因为人体各部位内镜技术的发展,为记录操作过程所见,亦大量应用了录像、摄影技术。医学教育模式的现代化,以及群众性卫生宣教工作的日益受重视,都强化了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影像技术在医学教研与社会健康教育中日趋普及。本文所谈“医学影像”即包括上述内容。
医学,是挑人毛病的科学,那么,作为医学诊疗活动的一种工具的“医学影像”,则同样是人类自我审视的科学艺术,它的首要任务,同医学科学本身一样,在于搜寻、展现、昭示人类形态的、机能的与行为的病态,因此,医学影像同样是“审丑”的艺术。
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影像作品,大多着力展示的是经艺术家的审美选择和艺术加工处理过的现实中的宁静和谐的美,那些人所熟悉,几乎随处可见的草地、小溪、鲜花、露珠、宠物、小姑娘,使人觉得轻松愉悦、自由欢畅。也有取材于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原野森林的作品,营造出一种庄严、神秘、深邃的气氛,令人敬意顿生。与此不同,医学影像则侧重于在对病态的直接否定性展现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也只有当人类不仅按照合目的性的要求——善,如救死扶伤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且按照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真,即医学科学规律,来实践的时候,才有可能得到创造性、开拓性的医学影像成品,而在这种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与肉体力量,亦是一种合目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力,即人的本质力量。医学影像正是由于体现了这种力量,才产生了美,这就是医学影像美的本质[21]。
医学影像的根本特征是纪实性,所以夸张手法的应用罕见,因为过分的夸张(如利用广角镜头近距拍摄造成的强烈畸变)必有损画面的真实;对被表现物的摆布、增删,亦受到极大限制,必须严格控制在医学原则和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否则必将扭曲被表现物的原貌。
但是,由于疾病诊疗活动对“高分辨率”的突出要求,医学影像必须有相应的为医学规律所规范的特有的处理手法,如染色、剖解、特殊体位、注入造影剂等,这就使医学影像的“纪实性”具有自己的特点,即,不纪实的纪实,不逼真的逼真。如为了诊断“支气管扩张”,就必须给支气管中注入造影剂“碘油”,以“如实地”记录支气管形态的改变。为了观察组织微观的结构改变,就使切片经多种多样的染色法以“清晰地”记录微观的病理改变,为了寻求隐藏于机体深部的病变,可以用“断层扫描成像”,以“逼真地”显示深部病灶。这种“纪实“与“逼真”,都是经过了为医学规律和原则所允许的特殊加工的纪实与逼真[22]。
医学影像作品的制取,也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记录或描写,在医学影像作品中,剥离有碍主体的“伪影”、“干扰影”,必须以对疾病的深刻认识及丰富的临床操作经验为前提。作为一种特殊“审美”方式,医学影像也应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作者(多为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才能突出所要表现的目的,也才能不囿于就事论事的框架,深入挖掘出病态,“纯生物性”外表掩蔽下的“社会因素”,达到更进一步有效地动员全社会力量防病、治病的终极目标[23]。如关于“艾滋病”、“氟骨症”等流行病的医学影像作品的公开披露,已很难划分“医学制作”与“艺术制作”的界限了,所以,医学影像的制取,也与日常的影像艺术作品创作一样,有其应共同遵循与利用的美学规律与技巧。如画面上被表现物的位置安排,画面的均衡与稳定,画面的虚实照应,画面无关物体的净化等技巧,在医学影像领域,并非毫无用武之地。但这种对美学规律与技巧的运用,只有严格限于人类对自身的医学诊疗实践过程中,于医学与美学深层次地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以医学科学为规范,从而从美学的角度深化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借助美学的规律与方法增强人类对自身的医学诊疗实践能力的时候,才是合乎“医学美学”要求的医学影像作品。否则,便可能沦为与“医学”无甚关联的,甚至从医学的角度而言是虚假的、伪劣的“美学的医学影像”作品。
五、医德医风教育的美学意义
医学这门特殊的审美艺术的主要感知对象是病态(丑),只有当人类不仅按照合目的性的要求——善,如救死扶伤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且按照客观事物理学的固有规律——真,即医学科学本身的规律,来实践的时候,才有可能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开拓性的医学科研诊疗活动。“善”的要求,具体体现为医学道德;“真”的要求,便构成医学实践活动的风格。以善恶、真误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构成道德,其客观方面的内容,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贯彻到医疗行业,即指医疗这个特殊行业的职业道德,由医学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理想、标准和行为规范总和而成。道德的主观方面内容,在医疗行业,指医疗实践活动主体的医疗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转化为医务人员个人医疗道德的实践,实现这个转化过程,需要通过医德教育和社会舆论,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道德理想和原则、规范的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医疗道德信念、习惯与风格,即我们所称的“医德医风”。社会主义医德医风的基本原则,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它要求医务人员对不同社会地位、政治派别和宗教信仰的病人,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治疗;要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待病人如亲人;要树立献身医疗事业的精神等。
人无德则难以致远,同样,德亦为医之本。要有效维护职业圣洁,重塑“白衣天使”形象,就必须重视研究医德医风教育的特有规律,科学地对待这一工作,才能收实效。
医学实践如前所述是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医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故,医德医风教育同时又是一种审美教育,此即其特殊性之所在。审美,不能强迫,必须自觉进行,所以,简单化地设立再多的规定、条例,都不可能彻底消除医院中冷、硬、推、顶、红包、后门等不容于社会主义医德医风的现象,根源即在于未认识到医学的审美特性,将医德医风教育简单等同于一般德育,企图通过抽象的道理来说服人,靠被动、消极地颁发指令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显然是不高明的。
医德医风教育既然同时又是审美教育,故从本质上看,它也应是一种情感教育,即,使医学实践的主体——医务人员,对于审美对象——病人,采取自觉的关心态度,也就是富于同情心与爱伤观念,并且具备必要的多方面的知识准备,这种对善与真的遵循,即是医德医风的规范[24]。医德医风教育同审美教育一样,应是形象化的教育,不能光靠讲抽象枯燥的大道理来压服从业人员、医德医风教育也应当具有愉悦性,一定要使人在心悦诚服的境界里自觉地、而非被迫地接受行为的规范与约束。社会各方面要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与宣传途径来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要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耳濡目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使医务人员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教育效果,尽量少用开大会训示的方法。
当然,强调医德医风教育的特殊性,并非说它与“普通德育”毫无共通之处。对于一些屡教不改、性质较为恶劣而超越了医德医风规范界限的人与事,施以相应的强制性法规与法纪约束、制裁,那自然亦是理所应当的。
六、健康教育的美学意义
健康教育是医学诊疗实践的一种社会化延伸工程,是面向社会大众传播、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的一门科学,其实质,就是教会广大民众学会辨别病与非病,认识人的生活行为及生理机能、形态上的不科学部分,故,健康教育同样是“批判”的科学,与其他正面的社会教育方式不同,其主要手段为“否定”,通过对人的病态部分的直接否定,以最终肯定、维护、促进人类的健康。所以,健康教育依然是“审丑”的艺术。而在健康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和肉体力量,是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力,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健康教育正是因为体现了这种力量,才产生了美。即,健康教育归根到底,是审美教育[24]。因此,健康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大范围。
学校健康教育应从幼儿园抓起,将浅显、基本的卫生常识穿插、编排于游戏、儿歌、舞蹈、手工、图画、讲故事、演童话剧等形式中,在发展运动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活跃度的同时,养成从小爱清洁的良好习惯。在小学阶段,除上述方式外,在各门课程中,如品德、语文、数学、常识、外语、体育等课程中,也都应适当容纳、传授卫生常识,到中学,健康教育的范围与深度均应有所增进,应开设生理卫生、生物学等课程专门讲授系统的卫生知识;青春期性教育课程既是难点,也是中学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应有意、无意地予以回避、忽视。进入大学以后,应以自学为主,图书馆应当给卫生、健康类图书、杂志以应有的地位,设立卫生咨询机构,尤其是婚恋心理、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释疑解惑最为重要、必须,并开办保健讲座,有针对性地传授防病、治病知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负有生养、教育下一代的义务,健康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参与、配合。家庭健康教育应从小就开始,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无时、无所不在,使卫生保健知识深入人心,融化于生活方式之中。
社会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广阔、重要、内容丰富而又远未受到社会足够重视的领域 。专业医疗行业往往因工作繁忙而忽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健康教育馆(所)常常人手少、设备差、资金缺,而难以大展身手,这都有待于社会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理解与支持。另外,各种游乐场所、文娱节目以及报纸杂志,都应当顾及健康教育,提高对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开拓健康教育样式,丰富健康教育内容,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在各种文化设施中受到卫生保健知识的熏陶,随时提高自己的疾病认识与健康保障能力。我们社会随着业余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广泛开展,在学校健康教育中得到系统化发展的各种方式、方法、措施与手段,也将愈益渗入社会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何伦.医学与美学关系的探讨.见:医学美学美容新探索.第
一版.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1~2.
2.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
容学及其学科简介.见:医学美学容新探索.第一版.南京:南
京出版社,1993:Ⅱ~Ⅲ.
3.彭庆星.医学美学中的人体美研究.医学与哲学.1991;(11):
42.
4.朱熹注.周易本义·第十二章·系辞上传.第一版.武汉:武汉
市古籍书店影印.1988:63.
5.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见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化文学作
品选·散文部分·(4).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3.
6.程志民.意识形态和科技社会的批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学报.1993;(5):66、68.
7.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作为艺术的强力意
志.第一版. 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804、
857.
8.王朝闻.美学概论.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0.
9.胡绳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第一版.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02~103.
10.杨成寅主编.美学范畴概论.第一版.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
1991:170~172.
11.王长俊、王臻中.美学基础.第一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49、170.
12.彭庆星.医学美学中的人体美研究.医学与哲学.1991;(11):
43.
1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1).第一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1991:234~235.
14.胡绳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第一版.北京: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341.
15.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季羡林序.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0:8.
16.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160、255.
17.胡晓翔.在“生殖崇拜”的大纛下一人体摄影艺术美学本质初
探.(台)摄影天地.1995;(7):9.
18.胡晓翔.在生殖崇拜的大纛下一人体摄影艺术美学本质初探.
光与影.1995;(4):7.
19.王国祥.医学审美主体及其特征初探.见:医学美学美容新探索.
第一版.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3.
20.胡晓翔.浅谈“临床经验”的美学意义.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
杂志.1995;2(2):98.
21.胡晓翔.浅谈医学影像的美学因素.医学与哲学.1994;(12):46.
22.胡晓翔.医学影像的特点.影像科学与实践.1995;(3):53.
23.胡晓翔.从美学角度谈医学摄影.中国摄影报.1994—3—1:第三版.
24.胡晓翔.从“审美哲学”谈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论坛.199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