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视域下的诚信教育
朱世静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摘要:诚信是指人们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是医学伦理基本规范中的重要道德范畴。医疗保密原则,是医学伦理学中的重要应用原则。为病人保守秘密,充分体现出医务工作者对患者人格、尊严以及自主权的尊重。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诚实守信与保守秘密往往存在诸多冲突,困扰医务人员的伦理判断和选择。近期,发生了多起急救病人后,医生被索赔的事件,充分体现了诚信在医患关系中的缺失现象。对于医学生的诚信教育,结合五个案例分析,说明诚信教育的根本应该是信仰教育。
关键词:伦理;保密;医患关系;诚信教育;信仰
现代意义上,“诚信”二字可分解为:诚,诚实、真诚之意。信,信用、信任之意。自古以来,诚信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庸》里写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朱熹将此注释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被认为是天理、实际存在、真实无妄的。中国传统社会有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与之相对应的五常,仁、义、信、礼、智是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信是“有诸己”,是指自己真实的持有。
诚于中,必信于外。诚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与信联结为一个词,表述的是人们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诚信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诚实无伪、言而有信。同样,诚实、守信用、不撒谎也一直被西方社会作为经典训言。“不作伪证”是《圣经》里“摩西十诫”中最重要的道德戒律。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由于信用管理体系相对完善,一个诚信缺失的人将无立足之地,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很大的危机。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用一个“诚”字来概括和诠释“大医风范”。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也曾用“诚”的精神来概括和诠释白求恩的医德境界。在医学伦理的基本规范中,诚实守信是最重要的道德范畴。诚信教育是培养当代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医学伦理基本理论中,存在一些相互冲突的概念,我们结合经典案例说明诚信与医疗保密原则的冲突问题。
一、诚信与医疗保密原则的冲突
在医学伦理课程中,案例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在一个经典案例中,一位82岁有糖尿病病史的老人腹泻3天,被儿子送进急诊。医生没有问清楚病史就把静脉点滴葡萄糖的医嘱下了。不久老人就昏迷了,他意识到出错了,赶快把葡萄糖换下来。于是一晚上,他一有时间就跑到老人床旁看看,而老人病情越来越重。最后,他索性拉了把椅子坐在老人旁边,心里想你可不能死啊!他守了老人一个晚上,但患者最后还是去世了。两天之后,患者的儿子给他送来了锦旗,还握着主任的手说:“这些年我没少陪我妈看病,没少看医生的脸色。但这个医生不一样,别看年轻,是个好医生,我们全家人看得出来他比我们自己家人还着急……”
每一个医学生过渡到医生再进一步成为优秀医生都需要漫长的过程,除了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的锤炼。案例中是一位年轻医生,由于工作疏忽,对患者的诊疗出现重大失误。是遵从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还是遵循保守医务人员秘密的原则?在医务工作者的行为选择中往往有许多不可避免的伦理判断。当事医生在面对道义和相对好的结果的冲突中,选择将对所有人的伤害降到最小的处理方式。我们认同从功利论的价值取向,选择一个相对好的结果。当然,当事医生必然会因此事件中缺失的诚信而良心不安。在医学实践中,做到诚实守信需要广博的学识、精湛的技术还有严谨审慎的工作态度。
另外一个案例,是一位5岁女孩患肾炎,继发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住院三年,一直做肾透析,等候肾移植。因肾来源困难,经女孩父母同意对其家人进行检查。其母亲组织类型不符,其弟年仅3岁,均被排除。在给其父做动脉血流图后,发现他对肾移植有有利的血循环且组织类型符合。医生与其父商量能否做供者,并说明移植预后难测。经一番思考,其父决定拒绝做供者,但又怕家人指责,影响父女、夫妻感情,于是恳请医生以不适合做供者为由告诉家人。医生虽不满意,但还是按照他的意图做了。
德国的著名哲学家罗伯特·施佩曼在《道德的基本概念》中说到,当一个病人害怕承受自己的真实病情时就告诉他非真实的。在实际医疗工作中,许多医务工作者的确会对无法承受真实病情的危重患者说下善意的谎言。然而,在上述案例中,医生同样是出于善意,帮助等待肾脏移植患者的父亲隐瞒其可以做供者的事实。排除对案例中父亲的道德评价,我们仅从医生的角度分析其行为是否符合伦理规范?父亲是否为其女儿做肾移植供者,有自主选择权。医生有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自主选择权的义务。但在这个选择中,当事医生违反了诚实守信的医德基本准则规范。同时,也侵犯了患者和作为患者监护人的母亲的知情权。案例中的医生面对各方利益的冲突,未进行充分的解释和告知。医生应当劝说父亲由他本人告诉患者母亲真实情况,共同商议是否做供者,而非替一方隐瞒事实。
医学伦理视域下的诚信教育,要求做到在处理诚信与医疗保密原则的冲突中,充分考虑行为选择结果的伤害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诚信教育并非要求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实践中原本无误的呈现所有事实。而需要做最基本的伦理判断,诚信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是否符合义的原则。《孟子·离娄下》中,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你不必告诉他实际的病情;对于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你不必告诉他他不该知道的秘密。在诚信教育中,应避免绝对诚信的教条主义。
二、医患关系中的诚信
近期,网络报道、传播的多起医疗纠纷和冲突事件均和医患关系中的诚信问题相关。2017年9月27日,浙江某医院中,一年轻的护士把内分泌科39床的6个单位胰岛素,错打给了29床病人。此事发生后,医院立刻采取了措施,首先对病人病情进行严密监控,没发生低血糖情况,身体也无异样。同时医院领导责令护士去道歉,在道歉的时候,当场被家属打了,并且被围堵起来拍视频要求该护士口述打错针以存证。当科主任去解释的时候,竟被猛了踹一脚,狠扇了一嘴巴。随后,内分泌科护士站被砸,医生吓得躲到办公室,也被围堵砸门踹门。
在此事件中,无论医院领导还是当事护士均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规范,勇于承认工作的失误,愿意承担医疗过失的责任和不利后果。医务工作者遵守诚实守信的医德规范,是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面对医护人员被无理取闹的患者家属暴打的后果,除了痛心还应警醒。诚信于患者无错,但是在行为之前应作起码的准备和判断。医务人员应承担医疗损害责任,但不是没有底线的被殴打和侮辱。
医患之间的诚信是相互的,在此事件中反映出患方对医务人员的极大不信任。更有甚者,个别患者家属在医患关系中表现出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2017年9月11日下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收了一位昏迷不醒的患者,经过急救医生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然而患者的父亲几天后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儿子时剪掉了衣裤,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身份证等物品遗失。要求医院赔偿,最终,医院急诊科工作人员赔偿给家属1000元。此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众多关注。
2017年9月23日,一名54岁患者被送入医院内抢救,患者当时病情非常危重,一同赶来医院的家属表示,未准备足够现金。医生考虑患者病情危重,需即刻手术,予以办理欠费入院。抢救完成2天后,患者儿子至ICU门口要求返还患者衣物及口袋内的2000元现金、身份证件等。最终,通过监控视频证明护士亲手将衣物一并交给一名穿白色衣服的家属,在监控面前,家属哑口无言。
上述一系列医生抢救病人后被索赔的事件,充分说明诚信教育在当代紧张的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对医务人员的诚信教育,患方诚信缺失的问题极大的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杨苡在回忆巴金先生时说:“现在巴老去世了,他解脱了。如果说要纪念他,我认为要记住他说的话——讲真话。”诚信本应是人类固有的品质,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社会中许多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丧失了这个天理?医学伦理视域下的伦理教育,需要探求在医患关系中诚信缺失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四、找回信仰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局限在亲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一个人只有诚信,才能在亲人、朋友、君臣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因此,诚信是人格信任而非契约信任。社会传统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诚信是以道德而非法律为支撑的,往往表现出情感大于理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呈现相对发达的状态。然而,契约精神未普及以及社会信用制度和体系尚不完善导致目前社会中诚信缺失现象在各个领域凸显,医学领域也未能幸免。
建立健全个人的信用体系和制度,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在医疗领域也尤为重要。较完备的制度和机制的保障,使诚信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除了客观法律、信用制度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重建信仰体系。“传统中国文化缺乏西方人的宗教体验,对世界的阴暗面和人性的缺陷似乎认识不足,对超越的精神力量的虔诚追求不够。即中国文化的超越感、终极关怀显得不够,文化动力显得不足。”
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者,信仰教育是解决诚信缺失的根本方法。著名医生钟南山院士说,医学是一种事业而非行业,是一种使命而非职业。关于信仰对诚信道德观的支撑,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以宗教的绝对信仰精神来处理工作和生活事务,视职业为天职的伦理价值观使西方社会普遍以诚实为行为准则,而职业本身就是目的的职业态度更为近代西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能量。
对医学生甚至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诚信教育,就是对这种信仰的教育。面对鲜活的生命,也同时面对复杂的人性;面对复杂而压力巨大的工作,同时也面对无助而忍受病痛的患者,医学职业精神就是一种信仰。信仰的力量就如同《欢乐颂》带给我们的启示: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威力,
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
在你的温暖的羽翼之下,一切人类成兄弟。
参考文献:
[1] 孙慕义:《后现代生命伦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2]《礼记·中庸》,(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32页。
[3]《孟子·尽心下》,(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75页。
[4] 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5] 陈延斌、王体: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6期
[6] 王棣华:中国文化与中国式企业财务管理,《广西会计》,1997年 第6期
(摩罗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