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哪条路是白走的。虽然可能会走错了路,但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认识了你一辈子都能交心的知己,闻到了鸟语花香,看见了风和日丽,收获了温暖的回忆,赢得了弥足珍贵的经历,只有经历过才更能体会幸福的意义。
工作亦是这样,没有白费的努力,更没有碰巧的成功。一切无心插柳其实都是水到渠成,正是多年苦心积累,用心耕耘,才造就了今日的看似毫不费力。
在杭师大附属医院“职工最信任百名医务人员”里有他的名字,门诊、病房、手术室留下了他无数的身影和足迹。
去采访他时,他说没有什么可写的,自己很普通。半小时聊下来,小编发现好像真的没有什么伟大的“事迹”可以拿出来炫耀,却让小编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他是杭师大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病区主任蒋建华。
没有机会原地踏步,只能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他,1990年毕业分配到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那个时候耳鼻喉科连他就3个医生,上班第二个礼拜就开始值班了。那时候没有正规规培,毕业后就直接上岗了,工作经验显然是不足的。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他原地踏步,只能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他白天边看门诊边学习,一有问题就请教高年资的医生,晚上把白天遇到的问题再查看资料学习,就这样慢慢摸索着熬过了最迷茫的时光。
第一步:不拿奖金,也要购置设备
经过几年的磨练,1995年,他成长为科室负责人。面对设备简陋,很多检查和手术都没有办法开展的局面,他跟科里的医生一起商量后决定要购置全套进口鼻窦内窥镜。他说那时候他们的奖金每个月大概是8块,购置设备的“巨额”可能会造成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奖金,科里一致决定购置新设备,提高自身技术,增加竞争力。
设备到位后,各项检查和手术都开展起来了,可以看鼻腔深部,咽喉深部,还可以进行鼻腔和咽喉的手术,这样检查和治疗都有了明显的增长。
第二步:找竹筒、借尸头苦练技术
鼻部、喉部的技术慢慢成熟起来,他发现耳部这块还很薄弱,90年代还引进了电测听、声导抗仪增加了耳部诊疗的优势和准确率。鼓膜的手术要求极高,因为鼓膜厚度只有0.1毫米,只有眼角膜的五分之一,还要将鼓膜分成三层,在最中间的地方进行手术,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他和团队一起,为了练就这门技术,经常也找机会去借用解剖室的尸头标本,用废弃的显微镜慢慢地练,熟练了再添置新的显微镜,越做越成熟。他也会找一些细细的竹筒,模拟喉部深度,伸钳子进去练习。
第三步:进修学习,完成省内首例支撑喉内镜下声带良性病变切除术
2001年,开始有了内窥镜技术,他主动要求学习新技术,联系了南京军区总医院进修学习内窥镜技术。他经过短期的学习,开始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和喉内窥镜手术。医院由此也成为杭州最先开展此类内镜手术的医院之一,同时,完成了省内首例支撑喉内镜下声带良性病变切除术。
第四步:创新宣传,录播手术
他对内窥镜技术的开展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尤其是在鼻腔的应用,原来的盲区可以通过内镜看的清清楚楚,他觉得这项技术应该让老百姓都知道,更直观的了解手术。
他从家里翻出了结婚时候用的录像机,请医院信息科把录像机链接在手术室,把手术的全过程都录下来,科里的医生也从家里带了放影机,在手术室门口放给患者家属看。他回忆当时还有很多患者专门拿录像机来录了,然后拿回家收藏,慢慢的病人越来越多,口碑也越来越好了。
没有一次大跨步,前进一步是一步
他说他在医院的30多年里,没有想过要一下子完成一个什么样的飞跃,只是踏踏实实的走好当前的一步。
他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流过的汗,这点点滴滴拼凑起来成就了今天的他,也让他人生变得丰盈、圆满。
他说没有白走的路,决定成功的是:努力,再努力!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而今在一病区、二病区的共同的努力下,杭师大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为杭州市重点学科,独立开展了几乎涵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所有高难度的手术,开放床位95张,年手术量2000余台,综合实力位居浙江省前列。
来源:杭师大附属医院
(摩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