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公布的2014年全球大学声誉排行榜中,中国内地仅有2所大学上榜,分别是清华大学居36位,北京大学排第41位。从一系列的全球大学排名中可以看出,我国内地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一段的距离,特别是缺少作为现代教育轴心的综合性大学。其实,民国时期中国不乏优秀的综合类大学,无奈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了很长时间的弯路。【“图文并教”往期精彩回顾】
1952年的院系调整固然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这种“苏联模式”的教育体制有以下明显缺失。
把学生训练成工匠而非大师
院系调整后形成的综合大学——多科型工科大学——单科型专门学校的高校模式;1949年以后虽然培养出不少技术专家,但几乎未产生在世界科技与社会科学领域内堪称顶尖级的人才。
偏工科轻理科,削弱社会学科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1952年下降到2%,1962年则仅占0.46%。在政治学被取消、法学日渐式微之后,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整整几代人缺乏人文精神熏陶
清华大学原是一所有着浓厚人文底蕴和文理工结合的一流综合性大学,上个世纪初在人文与科学方面曾经璀璨一时,群英荟萃。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造成的内伤,如今只能成为出国留学生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