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拯救》观后感
7月27日,医院领导组织安排观看《生死拯救》电影。这部电影是国内首部反映妇幼卫生工作的影片,真实的反映了医护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和心态,可以帮助患者,家属,乃至全社会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医疗行业。杨童舒扮演的产科主任于越,不仅是一名优异的产科医生,也是一个聋哑孩子的母亲,因为作业需要,常常不得不舍小家为大家。在面临工作医闹时,照旧尽职尽责地坚守在解救生命的最前哨。实在再现了医务人员在普通的作业岗位上,忠于职守,热心为民的感人事迹,该片还从旁边面反映了医务人员面临的执业环境和迷惑,提出了医患联系日趋杂乱等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医患的共同敌人是疾病,医患关系应该是和谐健康的。医院是投资力度大,风险高的行业。为此,许多医生像片中的于越一样,辛苦劳作。2015年6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因疲劳,心脏破裂猝死,年仅43岁。2015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鲁凯伍突发脑出血离世,年仅47岁。但是,这些并没有增高社会的对医院的理解,反而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了最主要的矛盾,医疗纠纷日益增加。病人投诉,殴打甚至杀死医务人员的事情时时发生。经常会在网上等一些地方看见患者对医院的投诉,以及对医护人员的训斥,甚至殴打。在我看来,引起这些的最根本矛盾是信任。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不理解引起医患的日益紧张。
我认为,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主要的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能力。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变化。在医院,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患者吵着要求最好的医生做自己的主治医生,对一些年轻的,资历浅的医护人员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那么此时更需要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高,医患关系就融洽。所以,要加强医疗质量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监督制度的落实程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二,医护人员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能只针对病人的肉体痛苦,更要人性上的关心。要多关注病人的变化,特别是老、幼、孕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及时
安抚病人和家属的情绪。现在社会,只注重技术,不注重心理的医生观念已经适应不了社会服务的需要。
第三,提高医护人员为病人服务的义务意识,切实让病人感受到自身的权利,使医疗服务透明化。社会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在提高。在抽血的时候,很多时候,病人问查的是什么,而等到出院,看着长长的收费单,一脸困惑。所以,在医生做出治疗方案时,尽可能邀请患者参与,并了解治疗方案,让患者清楚治疗方案的整个细节,知道医疗费用用处。
第四,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医患沟通是构筑医患关系的一座桥梁。医患沟通需要很多技巧,如开展调查问卷,医患座谈会,但最基本的是要让患者深切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与医生之间零距离接触。
第五,改善医疗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制定更合理的制度来维护医生的权益。从根本上解决因体制机制问题引发的医患矛盾和冲突。扩大医生工作的宣传,充分并正确发挥媒体的作用,让社会看到最真实的一面。最近的如河南省胸科医院制作的公益短片《舌尖上的医生》,通过一名普通医生的一日三餐,反应医生群体真实工作状态,呼唤医患增进理解,和谐共处。
帮助病人,这才是医学的本质。把“帮助病人”的本质找回来,我们发现医学变得有温度。哪怕我们遇到一个晚期的癌症病人,我们都一定能帮助,可以减轻他的痛苦,可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甚至能帮助他战胜对死亡的恐惧,或者满足他临终前的愿望。
总的来说,医患之间要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沟通,加强与患者的理解,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医患和谐。
做为检验科,我会带领科室员工,搞好优质服务,视患者如亲人,从一个微笑、一声问候等小事做起。提高检验操作技能,使来我院体检人员及住院患者享受无痛采血技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及时,让临床一线科室医生及时得到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让患者满意。
(摩罗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