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资料图片)
新华网12月4日消息 12月1日,在约定的时间,廖晓义来到记者面前。
; 一个多月前我们有一次夜半通话。电话里,晓义语调平和,听起来有种暖意。记者特别记下了日子--10月26日。
长长的通话结束时,记者说:“晓义,你与4年前我采访给我的感觉不同。那次,你挣扎在艰难的环保道路上,像个受难者,语调也因此而沉重。而现在,从你的声音里就传递出愉悦和舒展,让听者很舒服!”
的确,正因为有了2004年那次采访晓义时所形成的强烈对比,记者才有了“你先忙吧,我们可以找个你空的时间见面聊聊。”这天,是个周末。
廖晓义是中国本土的环保人士,也是一个让人联想到“民间环保”的一个代名词。廖晓义1996年创建北京地球环境文化中心,今年是第11个年头。
用百度搜索“廖晓义”这3个字,共有3,8700篇相关页面,可见她以及她从事的环保事业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因此,关于廖晓义的环保历程,记者在此不再赘述,记者只把这次与她的见面做个小记。
到了朝阳区华展国际公寓,这里就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办公地。
竹窗帘和手工编织屏风,使这个在水泥森林里的300多平米的工作面,弥漫着一份自然的气息。因为彼此已经有的熟悉,又是周末的闲暇时间,记者见到了如今生活中随性散漫的晓义。
工作面的里间,是晓义的办公室兼起居室。仿旧的中式条案上,被一把古琴占据,使得位于旁边打开的笔记本电脑显得突兀。两者之间隔着遥不可及的时光距离,却在廖晓义的办公桌上面面相对和谐共处。
“你还有闲情弹这个?”其实记者不好意思直接问:“是不是摆设?”
廖晓义没有听出记者的言外之意,兴致勃勃地说:“我今年才找老师学的。”
于是,她自在地坐下就弹唱起来:“黄莺黄莺金衣簇,双双语,桃杏花深处,又随烟外游蜂去,厮狂歌舞。”
记者眼前似乎呈现一幅田园牧歌图景:两只叽叽喳喳欢唱着的黄莺,繁花绿荫,一派自然,一派怡然。
室外是都市的喧闹,室内是悠扬的琴声,音韵中流淌着快乐和喜悦。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诞生11年来,这个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环保计划。11年里,国内国际环保领域的各类奖项就围绕着创办者廖晓义。
2006年,地球村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廖晓义获得了由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等7大部委颁发的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评委会给她的评语是:“她以富有创造力的方式,发起了以改变个人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整体变革的'绿色生活运动',使得环境伦理不再只是纸上的概念,而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2007年,荣获由国家发改委、林业局、气象局、农业部等部委支持的“生态小康建设贡献人物”奖。继2000年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2001年澳洲的“班克西亚奖”等国际荣誉后,又获得了柯布共同福祉奖。这项奖旨在奖励世界范围推动人类和自然共同福祉做出杰出贡献者。设奖人小约翰·科布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和生态经济学家。
廖晓义在7年前作为奥申委环境顾问时,写过一首歌《承诺》:
当新世纪钟声刚刚敲过,让我们做一份绿色的承诺。为一个健康的星球,为了永远的奥林匹克!承诺,为每一片天空找回蓝色;承诺,让每一条河流变成清澈;承诺,每双手种下绿色的希望;承诺,每个人选择绿色的生活。
这承诺是新的重托,这承诺是爱的诉说,这承诺是善的良知,这承诺是生的选择。
这个周末的夜晚,记者听着廖晓义的弹唱,体会到一种别样的感动。11年的艰难求索,11年的坚定执着,廖晓义一直朝着绿色的光芒飞奔。
如今,在中国大地,绿色和环保,正在成为一种共同意志。因此,廖晓义志同道合的伙伴越来越多。
或许正因为如此,如今的晓义没有了几年前,环保道路上的孤独与苦涩:“做环保是项美丽的事业。”她的生命,也被绿色染就了明媚的色彩。
白天匆匆忙忙的廖晓义,夜间面对琴弦悠然而歌,这是她的"生命环保"歌谣!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都应该有一支悠扬的牧歌!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