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名医僦贷季与俞跗
--兼探《黄帝内经》思想源头1
吴丽莉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病理科上海201203
潘亚敏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内镜科上海201203
高也陶2 澳门医学专业诊疗中心澳门
摘要:要说古代名医,中国最早的史书《左传》提及了公元前581 年的医缓和公元前531
年的医和,《史记》专门为其后名医扁鹊和仓公编了列传,并提到了上古有名医俞跗。《黄
帝内经》记载名医岐伯、黄帝、鬼臾区、少师、少俞、伯高、雷公等的对话,以及岐伯提到
上古发明色脉的僦贷季。因此,上古最早的名医当属僦贷季与俞跗。历代学者对他们仅有零
星记录。本文以近年的古人类学考古、三星堆考古、中国早期文明等为依据,认为僦贷季是
来自中近东文明的JUDAS,俞跗是成都平原的鱼凫。他们是早期中近东文明与华夏文明在成
都平原汇聚、碰撞、交融的痕迹,并由此推论《黄帝内经》初期某些思想的源头。
关键词:僦贷季;俞跗;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黄帝内经;上古名医
JUDAS and YU FU from the Immemorial Famous Doctors: Explore the Early
Ideological Source of Huang Di Nei Jing.
WU LILI. Department of Pathology,Shuguang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PAN YAMIN. Department of Endoscope, Shuguang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GAO YETAO. The CENTRE of DIGNOSIS and TREATMENT, Macao.
ABSTRICT: Doctor Yuan (BC 581) and Doctor He (BC 531) of the earliest doctors were
recorded in Zuo Zhuan the Chinese oldest historical record. There are the older than them, as Yu
Fu in Shi Ji, Qi Bo, Huang Di, Gui Yu Qu, Shao Shi,Shao Shu, Bo Gao,Lei Gong in Huang Di Nei
Jing. Maybe, Jiu Dai Ji, the early ancient teacher of Qi Bo, is the Oldest Doctor. Jiu Dai Ji and Yu
Fu are hardly record in the other Chinese literature. According the last archaeological results of the
ancient palaeoanthropology, Sanxingdui Ruin Site and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we consider
Jiu Dai Ji is Judas from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and Yu Fu is the Yu Fu from
Sanxingdui, Chengdu Plain. They are the collision trace among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We also deduce the some initial ideaistic source of Huang
Di Nei Jing.
KEY WORDS: Judas, Yufu, Chengdu Plain, Sanxingdui Ruin Site , Huang Di Nei Jing ,
immemorial famous doctors
1. 古代名医
有史记载的中国古代名医,从被称作医圣的张仲景(约150~215)上溯,其著《伤寒
1 澳门基金会资助项目(1959/DSDSC/2016):言而可知/问诊:《黄帝内经》理论与技术的现代研究。
2 高也陶,男,博士,医生,研究方向《黄帝内经》。EMAIL: gaoyetao@126.com, TEL.+86 15062279355
2
病杂论》是传统中医里程碑。由此再溯300 年以上,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史记》
记载的扁鹊(公元前407~前310 年,其名更早亦出现于《列子》《韩非子》)和淳于意(仓
公,约公元前205~150),以及两位所传承的长桑君和公乘阳庆。再往前溯,《左传》中
记载了公元前581 年的医缓和公元前531 年前的医和。
要论上古名医,则《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最早药师神农不论,《黄帝内经》所载名医有
岐伯、黄帝、鬼臾区、少师、少俞、伯高、雷公等,但比这些著名人物还要更早的名医,当
属僦贷季与俞跗。遗憾的是历代学者对他们仅有零星记录。按当今上古人类文明考证的通行
方法,[1] 试考证如下。
2. 俞跗
2.1 俞跗的出处上古名医俞跗出自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救治虢国太子后,
中舍人口瞪目呆,感叹说“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
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
五藏,练精易形。”这里对俞跗手术细节的描述,具有严谨的顺序,精确程度与现代手术过
程几乎毫无二致![2] 很遗憾,其他文献即使提到俞跗,也是出自《史记》。
2.2 俞跗与鱼凫从上古名人中,可以找到“鱼凫”一人,其发音与俞跗完全相同。鱼凫是
传说中古蜀国帝王名。鱼凫氏是古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氏族。《蜀王本记》蚕
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
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鱼凫的“凫”字有好几种通假字。《读史方舆纪要》说四川彭山县:“鱼凫山在县东北
二里,或曰鱼凫津也。”《四川通志·舆地》:“南溪县鱼符津,在县北三十里”;《后汉
书·郡国志》:“南安(今乐山)有鱼涪津。”;《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
曰鱼妇”;《左传·文公十六年》杜预注:“裨、攸、鱼庸三邑。鱼,鱼腹县”;贾谊(公
元前200~前168)《服鸟赋》中的“服”字即“鵩”字,也即凫的假借字。以上的鱼凫、
鱼符、鱼涪、鱼妇、鱼腹、鱼服、鱼鵩,实为一事,都是指的鱼凫。凫是本字,而符、涪、
妇、腹、服、鵩则是凫的假借字。
司马迁在《史记》中借虢国中舍人(大概相当于今天门卫一职)之口,提到上古名医俞
跗,是否也像陈寿(233~297)《三国志·方技传第二十九》记录华陀事迹一样,“华佗之
医诊,杜夔之声乐,硃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管辂之术筮,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
技矣。昔史迁著扁鹊、仓公、日者之传,所以广异闻而表奇事也。故存录云尔。”该传记的
最后一段话是绝大多数读者所忽略的!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在1930 年的《清华学报》六卷
3
一期发表《三国志曹冲华陀传与佛教故事》,认为华佗是印度神医耆域传说在中国的演变。
陈寿的记录只是“广异闻而表奇事也”!
2.3 三星堆遗址俞跗是否就是“鱼凫”,或“鱼凫氏”呢?从文物考古发现来看,可以注
意到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自第二期文化开始,就出现了与鸟有关的器物,这当与柏灌氏取代
蚕丛氏有关。而第三期所出的大批器物上不仅有鸟图案,而且同时还有鱼图纹饰。这一变化
则反映出三星堆第三期文化与鸟族和鱼族密切相关,或者说,它反映出柏灌氏取代鱼凫氏的
历史事实。三星堆的纵目人铜像与史载蚕丛是纵目的形象相符。而从现代医学看,很可能是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而致突眼的临床症状。在远离海岸线的内地,这类疾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
与缺少碘的摄入有关。
广汉三星堆遗址群的年代范围距今约5000 年至3700 年间,前后延续2000 年,将古蜀
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 年前。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
至完全不同。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
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
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
的真实性。那么司马迁所说的俞跗很可能就出现在古蜀国,就是鱼凫。
3. 僦贷季
3.1 僦贷季的出处所有提到僦贷季之名的文献,无不引自《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
气论篇第十三》: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 色脉者, 上帝之所贵也, 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 理色脉而通神明, 合之
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 不离其常, 变化相移, 以观其妙, 以知其要, 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
矣。”
由上可知僦贷季是:1)是岐伯、黄帝时代就认为的上古之人,2)是岐伯所传色脉的发
明人,3)僦贷季把色脉与五行、四时、八风、六合综合起来判断治疗疾病,因此,今天我
们所说的传统中医岐黄之术的重要内容色脉,出自僦贷季。
唐朝王冰(710~805)注《黄帝内经》时说:“上帝谓上古之帝,先师谓岐伯祖世之师
僦贷季也。”明、清人说他是岐伯的师傅。如:明代徐春甫(1520~1696)撰《古今医统》
认为:“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岐伯相为问答,著为《内经》。” 错之大矣!徐还
不知道根据什么,说俞跗是黄帝的弟子,雷公的师兄!
3.2 历史上的僦贷季-JUDAS 在中国上古史上,找不到与该名字相同发音的人名。但在世
4
界范围,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相同读音的名字:JUDAS,一般被翻译作犹大。“大”字在中
原古语中,一直发音为“贷”,至今许多方言仍然如此。直接译音,几乎就是JUDAS 原音。
这里所指的JUDAS(犹大),不是耶稣十二门徒中那个出卖耶稣的弟子,因为这个犹
大故事发生也才不过2000 年前左右。而本文所指的犹大(僦贷季),至少是4000 多年前左
右的犹大,《圣经》中雅各十二子中的一位,或者说是希伯来上古史中的那一位名叫犹大的
人物。看过提及犹大英语电影,就能够明确体会到,僦贷季的发音就是JUDAS 的发音,推
测《摩西五经》时代的闪含语系(Semito-Hamitic family)或希伯来人(Hebrew )的发音,更
接近“僦贷季”的发音。
《圣经》研究者说:犹大是雅各(亚伯拉罕之孙)的儿子,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后来发展
为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族,犹大支族成为各支族之首,出了很多君王。“后来的大卫王,就是
犹大的后代。大卫王的后代,也一直坐在犹大国的王位上,直到神灭了整个犹大国。更重要
的是,主耶稣,这位弥赛亚,从肉身来说,也是犹大的后代。所以显然,犹大蒙神极大地祝
福。”[3] 由此看来,僦贷季(犹大)不仅是《圣经》中明确记载的一个具有盛名的人,还
是一个支族名和一个国家名,代表当时最为强盛的文明,发现色脉的上古名医僦贷季并非无
名之辈,具备上古最强大的生产力、文化基础和家族背景。
3.3 JUDAH ,JUDITH 和有邰氏
犹大还有一种拼法,JUDAH,作者无此方面的常识,猜想可能是希伯来语的拼法。还
有一个与此相近的名字,JUDITH,有人认为这个名字与商人之祖先简狄的读音相近。[4] 由
此提出殷商人来自闪族犹太人后裔。还有人提出上古金天氏之后代有邰氏,读音类似犹大,
或犹太,由此推出犹太人起源于有邰氏。[5] 前者认为华夏民族出自犹太民族,文明由西向
东扩散,后者则相反。都是发音相近引出的猜想。但不管是商人之祖先也好,有邰氏也好,
他们都是黄帝、岐伯之后代之后代了![6]殷商之前,还有夏之存在,至今还在应用的夏历足
以证明否定夏之存在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7]
作者首次从《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古名医僦贷季之名,以探讨上古中医传承之源,如果
以发音相近作为依据,则黄帝、岐伯以降的任何后人名字和传说,都是炎黄子孙后事,无法
用来超越或否定其祖辈的事迹!
3.4 《黄帝内经》的起源与编纂时代
在此,不得不再提及《黄帝内经》的起源与编纂时代。1973 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许多
医书,却未见《黄帝内经》,有学者以此认为公元前160 多年前的汉墓中有古老医书却没有
《黄帝内经》,说明当时其书没有面世。此说后遭到多方批评。2010 年总结前两年的研究
5
结论:一是夏小军等引考证认为,《黄帝内经》祖述蓝本系战国后期岐伯所撰,主体部分汇
编于西汉年间。二是高也陶将《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限定在春秋战国之间,公元前531
年后的200~300 年之间。[8]
至今,还没有一部医书从广度、深度和细度能够超越《黄帝内经》,至今传统中医的诊
疗理论与技术,都在其指导之下。从上古乃至中古时代,以当时的生产能力,不可能在一个
时代内编纂而成。其思想理论的博大精深,如果排除超智慧的指导,没有成千上万年的是不
可能积累出整理出来的。《黄帝内经》引经据典的前人著作就有14 种之多(一说有49 种),
这些书我们至今无从窥读。[9、10] 推想《黄帝内经》先是逐篇长期累积形成,以口相传,后
有文字编集之说,再后不断跟进,不定期重订编修而成并陆续增删修补,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图1. 广汉三星堆与盐亭的地理位置
《黄帝内经·灵枢》有四篇明确记载人体解剖数据,《肠胃》和《平人绝谷》记录了人
体内部器官的量度,《骨度》和《脉度》记载了外部结构的长度。这些数据以汉以后的度量
衡来量度,明显大不相符。17 世纪后叶,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武器,终于打开闭关锁国的
中国大门,其一就是极力攻击中医的不科学,作为经典的《黄帝内经》有如此不符事实的记
载以及其他至今尚不为科学解释的理论,成为硬伤。近代著名的知识精英们,无不对传统中
6
医大加挞伐。令现代中医至今不敢承认传统中医具有精确的解剖体系。但一经仔细论证,则
可以发现,《骨度》和《脉度》用的是周尺,《肠胃》和《平人绝谷》用的是商尺。[11] 由
此,至少可以推论出,1)《黄帝内经》的某些篇章至少在商代已经成文;2)随着文明的进
步,周代重修了《骨度》和《脉度》,在体外即可测量,因珍惜人命或其他某种原因没有开
肠破肚,没有重修内脏的解剖数据,故保留了商代的记录。
3.5 岐伯故里
僦贷季发明了色脉,经过无数代的传承,终于传到岐伯,岐伯再传授给黄帝。据王德奎
先生考证,岐伯出生四川盐亭县茶亭乡,这里至今保留许多文物古迹,纪念医学始祖岐伯。
传说岐伯是黄帝夫人嫘祖的舅父,年老后到南方寻找人才接替传承,发现年少的轩辕,带回
西陵培养,北方有熊氏族部落将轩辕和岐伯一起挟持到北方有熊部落。后来轩辕成为有熊氏
族部落的黄帝。岐伯力荐黄帝与嫘祖联姻,助黄帝一统中原,后被名誉封为歧舌国君。[12]
石云龙先生引经据典力证岐伯为故里为现盐亭县柏梓镇特别是茶亭一带,为古时名为歧舌国
的区域。[13]这个地理位置也在成都平原,距广汉三星堆直线距离约150 公里。如图1.
图2 上古人类从非洲向亚洲-中国迁陡示意图
7
4. 三星堆-成都平原
《黄帝内经》所提及的上古名医僦贷季的线索指向了成都平原的三星堆,这里也可能是
司马迁《史记》提及的上古名医俞跗所在地,又是岐伯的故乡,绝非巧合,说明这个位置曾
经具有辉煌文明。
4.1 苏三引起的轰动2004 年,苏三依据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的考古资料,猜测华夏民族人
种从西而来,称华夏民族是犹太人的后裔。[4] 为近些年以来犹太人起源为中国的有邰氏的
声音恰恰做了相反的论证。苏三的提法引起一时轰动,但几乎是一片批评声。研究远古文化
的学者毕竟不多,更有几人熟知多个文明的远古史。苏三引用南部阿拉伯文字来解释三星堆
文物中的不明意义的符号,确实令包括作者在内、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兴奋。但是,对于一
些较近的史学常识,就暴露出苏三考证的粗忽。例如,她说西安与犹太圣地锡安读音相近,
得出西安曾经是周朝的领地,因此将其作为周朝与犹太文明相关的证据之一。实际如其所说
在中国历史上,西安这个名字是明朝洪武二年(1369 年)才命名的。明政府改元朝所名奉元
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而在周朝在此定都时,称为“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更名为:长安。元代易名为:奉
元。苏三先生的考证大胆假设、旁征博引,思路跳跃,联想翩翩,虽然同时诸如此类错误,
层出不穷,但其中光芒耀人双目。其勇气与精神令人敬佩,毫不隐讳的直指华夏民族祖先出
自犹太民族。
4.2 成都平原在早期人类向华夏地区迁陡的重要作用1967 年起,李基(Louis Seymour
Bazett Leakey,1903~1972)及其家人在南非发现现代人起源于15 万年前当地的一个女性
智人,其后代于7 万年前在今日吉布提附近渡过红海海峡,第二次走出了非洲。散布今天世
界各地的各个民族都是这一非洲的后裔。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一理论。研究表明,走出非
洲的智人,跨海进入阿拉伯半岛后,沿着印度洋海岸线到达两河流域,并向西到埃及,向东
到伊朗。继续向东,受到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拦,其中一支向北绕/穿过兴都
库什山脉,进入西伯利亚,直到北冰洋沿岸。这一支后来有可能从北方南下穿越蒙古、新疆,
进入中国(这条路现在可能更为人们熟悉,唐僧由这条路到达中亚,后来又被称作丝绸之路);
另一支则进入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向东,到达中南半岛后,从缅甸进入中国。如图2。
[14] 这两支进入中国后的智人祖先,都可能到达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地,昆仑山脉,并在成都
平原生聚繁衍,三星堆文化遗址是其证据之一。
成都平原在上古人类向华夏中原迁陡中起关的重要地理作用。上古名医:僦贷季、俞跗
8
及岐伯在成都平原上的会聚,经得起推敲。
5. 华夏文明西来说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华夏条目:公元前2100 年~公元前770 年黄河中下游的夏人、
商人、周人和其它民族长期相处融合,逐渐形成华夏族。而华夏文明西来说,自1923 年的
瑞典学者安特生始,至今不绝于耳。
5.1 北京猿人1929 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发现生存在约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
牙齿、下颚骨和躯干骨化石。这种猿人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北京人)。其后,在
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安徽和县等地发现了60 多处古人类化石地点以及千馀处旧石器时代
文化遗址。许多考古学家认为,从以北京人为代表的直立人到现代中国人,中间没有间断,
是河网状不断推进附带少量杂交而来的。中国的现代人类起源于本土的早期智人。
图3 成都平原与河南安阳殷墟的地理位置
9
5.2 考古发现-实物考证夏鼐(1910~1985)先生,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荣获
英国、德国、美国等七个国外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1943 年
在埃及进行田野考古,最后归纳为博士论文《古埃及串珠》。该论文直到70 年后的2014
年才正式发表。“这部核心论著及其基础性资料汇编的出版,可能正是使这个关键性的研究
领域进入极端重要境界的必要却又缺少的条件。须知‘普通串珠’能为我们提供某种具有普
遍价值的东西,这就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类与可以感知的意识这二者之间最物质最密切的联
系。”[15] 古埃及文明时间断限上起于7000 年前的塔萨文化,远早于上下5000 千年的华夏
文明。夏鼐先生发现的埃及串珠最早的是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试看当今世
界如此普及的串珠,或可以理解“陶制的串珠是考古研究的字母表”的深刻内涵。
5.3 考古发现-甲骨文研究郭沫若(1892~1978)先生考古研究大概至今无人可以望其项
背。1931 年研究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时,论证中国传统的十二辰(地支)出自巴比仑
黄道十二宫(星座),指出:殷之开在至迟在公元前2900 年前,商民族却竟有如此来自古
代巴比伦(两河流域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的知识,因而商民族来自西北值得质疑。
惟有待今后地底考古资料的出现以证明。[16] 如图3 可见,坐落在华夏民族母亲河的黄河中
下游以北的安阳殷墟与位于其西南的成都平原有相当遥远的距离。后者所具备的生产技术和
文明程度要远早于前者,但从三星堆未见成熟的文字体系来看,以及其他资料分综合,后者
年代却似乎更为久远;而位于其西北的、一向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山西、陕西、甘肃
等地所出土的考古证据,却未曾发掘出可以下传链接殷墟甲骨文字的遗址,或者说没有发现
能够解释郭沫若先生质疑的证据。
很重要的一个地理因素,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文明起源地到成都平原之间,交通艰难。李
白(701~762)《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说
明即使到了唐代,两者之间若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是多么艰难,但却又并不完全屏蔽
封锁。或者也是司马迁把鱼凫写作俞跗的原因之一。
5.4 考古发现-分子生物学研究以上两例中国考古界殿堂级的研究,过去70~80 多年了。
如今基因分析已经成为上古人类考古的重要工具。1997 年,上海复旦大学的金力教授,想
要证明中国人自有其祖先,搜集到亚洲162 个民族、12000 多份样本,以7 万年前走出非洲
的智人基因为标记,结果证明所有样本都出自一个起源--一位非洲女性,自印度洋沿岸、南
亚和西伯利亚迁陡而来。这一结果虽然与初心相违,但金力教授更为高兴:原来全球人类都
是一家人![14] 人人生来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具有严谨的生物学基础。
10
5.5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 年,“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
启动,以期解决我国信史仅由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 年)起始的问题。最后《夏商周年
表》出台为结论,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具科学依据的古代历史年表。这个年表认为:夏代的
始年为公元前2070 年,商代的始年为公元前1600 年(较郭沫若推定的晚了1300 年),盘
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 年,周代始年为公元前1046 年。
据此,夏朝到商朝开创之初,相当于埃及文明的第十一到第十七王朝(公元前2130~
公元前1567)之间。埃及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蒙图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 年统一
整个埃及;又相当于两河流域的早亚述时期(约公元前2500 年~前1500 年),苏美尔人在
此建立了城邦,已经具备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体系-楔形文字,公元前2371 年阿卡德王萨
尔贡一世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
按《摩西五经》的世系表上溯,犹大→雅各→以撒→亚伯兰,亚伯兰后来改名,以色列
民族称其为亚伯拉罕(Abraham)、阿拉伯民族称其为易卜拉欣(Ibrahim),据考证其出生
于公元前2167 年。[3]
此时华夏地区可能正是岐伯、黄帝的时代,或者他们还未出世;华夏文明的尧、舜、禹
更是远未出世。而这一时期,似乎也可能是三星堆遗址当年开始发达、鼎盛之期。在《黄帝
内经》中岐伯称僦贷季为上古之先师,说明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考证更详尽仔细的年代,但
基本可以说明本研究已经相当接近事实了。
5.6 《易》与《黄帝内经》两书内容有明显的不同。现在市面流通的基本是《周易》,其
大多数内容明显出自较晚的周文王、孔子,甚至周公之手。如果除去这些后人增补的内容,
则仅存卦爻象。其内容与《黄帝内经》相去很多。更重要的是《黄帝内经》所述的五行、阴
阳及天象(五运六气)的内容,都是《易》所没有的,后人述《易》,常常借用《黄帝内经》
的说法。郭沫若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直指干支来源为两河流域的黄道十二宫,郭沫若说,
十二辰始于子,与巴比伦十二宫始于牡牛者相同。其因制定时间春分点在牡牛,秋分点在蝎
座时也,约当公元前4400~公元前2200 之间。故暗示十二辰之输入或得其暗示而另行制定
者,当在公元前2200 前。[16]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说过,天文学是人类文明最早研究的对象,“单单为了定季
节、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就絕对需要它”。想想早期人类经过那么遥远的迁陡,如果没有定
位是不可能的,而当时的定位主要就是依靠肉眼观测天象。而天象、包括干支内容正是《黄
帝内经》的重要核心。
唐代王冰重新编订注释了《黄帝内经》,人们对其中运气七篇大论占三分之二的文字(其
11
实应当是九篇大论,另外两篇《四气调神大论》和《阴阳应象大论》与五运六气理论也是密
不可分的)感到不可相信,认为是王冰私自添加。但就这一角度来看,《黄帝内经》演释天
象的思想,可能却正是更为基础、更为古老的思想。
结合早期人类向华夏中原的迁陡,一支来自北方,一支来自南方,因此可能来自北方的
那一支,带来了八卦易象,而南方的带来了天象与干支,以及色脉。在成都平原汇合成了当
今《黄帝内经》早期的医学思想。经过长期积累与沉淀,时机成熟,即可编纂成文、成章、
成书。后人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增补。
6.讨论
6.1 按照当今上古文化发音学研究方法,我们考证《黄帝内经》提及的僦贷季可能就是中东
闪米特族历史上的人物JUDAS(犹大),或犹大一族。《史记》提及的俞跗可能是上古蜀国
的鱼凫。除非这种方法不被认可。
6.2 成都平原汇集了僦贷季、俞跗,以及岐伯、黄帝等一群上古名医,《黄帝内经》初期思
想或早期的学术理论片段可能是在这里形成。《黄帝内经》九篇大论包括了《夏小正》的内
容,似乎足以可以证明《黄帝内经》的思想和理论,确实在三代(夏、商、周)以前就开始
积累发展了。但是,《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编纂而成,[17] 相信最初的各个篇章形成时,
未必称为《黄帝内经》。后人编纂成书后,又有不同时期的后人传抄,修改,增补,在这些
漫长的过程中,肯定少不了出现种种错误,以及有意无意地添加时代的印记与内容。比如说:
现流行的《黄帝内经》版本,多有押韵。但其理论思想肯定在韵文出现前,就已经长期积累
并日益成熟。以发现后者痕迹来确定《黄帝内经》理论的成书时代,或者说发现了某一时代
的痕迹,便认为全书是在那个时代之后才有的研究方法,可能得不到真实结论!
6.3 成都平原的早期文明,从地形上来看,是人类迁陡过程中在亚洲的一个重要的停留汇合
点,可能是华夏上古文明的起源之一,并向黄河中下游扩展,最后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成都平原与华夏文明推崇的祖山昆仑山的地理位置,或许也是一个线索。这种迁陡与扩散,
不可能只是点对点、直线前进的,必定是可逆性的多点传播,如波浪似的反复进退,反复交
替融合,渐渐前进。上古时期人类文明必定有无数次、多方位的接触、交流与碰撞,成都平
原是这些交流、碰撞和会合的重要地点之一!
6.4 上述的证据,并不一定就能够证明华夏民族是犹太民族的后裔,只能证明在那个时期,
犹太民族的文明传播到了成都平原上,与那里的文明交汇、交流及融合。因为7 万年前从红
海走出非洲的智人,到两河流域巴比仑文明的产生,或者说到《旧约》所说的亚伯位罕(易
卜拉辛)的时代,还有6 万多年的空白。至少作者相信,在这6 万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祖
12
先观察天象,逐水草为居,结绳记事,早就从西伯利亚和中南半岛到达了成都平原,并在那
里筑棚搭屋,生存繁衍,休息养生了!但是,有一个线索值得注意,《黄帝内经》多次提到
了上帝,僦贷季是人而非神。王冰注释此上帝是“上古之帝”,似乎是一神教的崇拜。
6.5 由于实证的缺乏,造成后人经常自以为聪明,怀疑古人的智慧。自有宋一代,就有些著
名学者开始疑古。例如,有学者认为八卦是宋初人创造的,到1977 年,在阜阳双古堆西汉
墓地发现实物才证明至少汉初已经有八卦图形。过去认为元代中国才有蒸馏酒的技术,甚至
认为是从阿拉伯传入。2016 年,南昌海昏候墓地发现的青铜器蒸馏,证实西汉时人就已经
利用蒸馏法酿酒。因此,千万不要小觑我们的祖先。
参考文献:
[1] 朱大可。华夏上古神系[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第1-586 页。
[2] 高也陶。看中医还是看西医[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第134-135 页。
[3] 圣经人物雅各之子犹大[DB/OL] (2012-01-01) [2016-02-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b1b8e901010b0b.html
[4]苏三。向东向东再向东[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5] 有邰氏与犹太人渊源[EB/OL] (2011-12-23) [2016-02-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4a3f780100x3nu.html
[6]何光岳。有邰氏的来源和迁陡[J]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3:39-45.
[7]何新。《夏小正》新考[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4,第5 页。
[8]朱建平。近两年中医史研究进展[J] 中华医史杂志,2010,40(9)295-299
[9]高也陶。马王堆出土医书与《黄帝内经》成书上限[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3):
28-31
[10]高也陶。《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新议[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2):27-30
[11]高也陶。《黄帝内经》人体解剖学[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12]多嘎贡。岐伯还是天文学家吗[EB/OL] (2015-05-25) [2016-04-28]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78/34/39/6_1.html
[13]石云龙。论岐伯故里在盐亭[J] 绵阳市嫘祖文化促进会的会刊,嫘祖,2016 年第2 期。
[14]BBC. The Incredible Human Journey[EB/OL] United Kingdom,(2008-01-01) [2016-05-23]
http://www.iqiyi.com/a_19rrhbe85l.html
[15]斯蒂芬·夸克。夏鼐先生及古埃及串珠研究[J] 考古, 2014,6:101-104
[16]郭沫若。释支干[M] 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pp
155-342
[17]任应秋。《内经》十讲[M] 北京中医学院,1978,第4-10 页。
(本文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16,12(A)83-87,发表时有所增改。)
(摩罗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