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著,2016年7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我询问长寿之道,养生之术。我敬谨答曰:“养生无术是有术。”
这话看似深奥,其实极为简单明了。我有两个朋友,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每天锻炼身体,至少要练上两个钟头。曹操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不过百年,每天费上两个钟头,统计起来,要有多少钟头啊!利用这些钟头,能做多少事情呀!如果真有用,也还罢了。他们二人,一个先我而走,一个卧病在家,不能出门。
因此,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
我这个三不主义,容易招误会,我现在利用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早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至于不挑食,其心态与上面相似。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
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咭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我现在还想补充一点,很重要的一点。根据我个人七八十年的经验,一个人决不能让自己的脑筋投闲置散,要经常让脑筋活动着。根据外国一些科学家的实验结果,“用脑伤神”的旧说法已经不能成立,应改为“用脑长寿” 。人的衰老主要是脑细胞的死亡。中老年人的脑细胞虽然天天死亡,但人一生中所启用的脑细胞只占细胞总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在活动的情况下,每天还有新的脑细胞产生。只要脑筋的活动不停止,新生细胞比死亡细胞数目还要多。勤于动脑筋,则能经常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状态,而且能通过脑筋协调控制全身的功能。我过去经常说:“不要让脑筋闲着。”我就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人说我“身轻如燕,健步如飞” 。这话有点过了头,反正我比同年龄人要好些,这却是眞的。原来我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直觉。现在读报纸,得到了上面认识。在沾沾自喜之余,谨做补充如上。
这就是我的“长寿之道”。
【书籍信息】
书名:《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何处不欢喜》、《人生边上的智慧》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定价:38.00元 (单册)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内容简介】
季羡林“人生三书”包括《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何处不欢喜》、《人生边上的智慧》共3册。
《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人生三书”之一,季羡林经典人生散文精选集。侧重季老谈论人生普世价值方面的散文,普通读者都会面临和思考的人生问题与困惑方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
《人生何处不欢喜》——季羡林“人生三书”之二,季羡林品味生活禅散文选集。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人生边上的智慧》——季羡林“人生三书”之三,书中有季老晚年回忆亲人、求学经历及恩师,对生老病死进行思考的文章,包括《赋得永久的悔》、《寸草心》、《月是故乡明》、《在德国读书十年》、《八十述坏》、《九十述怀》等。季老读世,平和面对种种世相,以睿智练达文风润格,以平时朴素笔调发端,给读者以启迪与心灵慰籍。
装帧雅致精美,典藏必备。
【作者简介】
季羡林,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摩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