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院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院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医院协会医院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承担军队和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分别被解放军四总部和南京军区表彰为优秀保健工作者,荣膺南京市“德艺双馨好院长”称号。
金秋十月,新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新鲜出炉,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连续5年进榜,今年排名上升至全国第29位。消息传来,这所有着85年建院历史的医院波澜不惊。市政协委员、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院长史兆荣表示:“榜单是一种激励。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才是我们最看重的。”
敢于领跑的院长
“在激烈的医学竞争中,跟跑只能永远停留在第二梯队,敢于领跑才是大医院的胸襟和气魄。”史兆荣这样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是江苏省首家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医院。有人提出质疑,机器人手术在很多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花很大的投入发展这一技术,到底值不值?
史兆荣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术机器人必将引领微创外科手术的最新潮流。他和党委班子成员达成共识:跟跑,不如领跑,一定要大力发展机器人手术。
如今,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实施的手术量已经突破千例,广泛应用于普通外科、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等专科的20余种术式,接受手术的患者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仅23个月。不仅单台机器人手术例数领跑全国,还创造出多个首例:国内首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机器人手术、国内首例机器人激光手术、江苏首例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肾切除术、江苏首例机器人心脏手术……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成功,仅仅是史兆荣带领“南总人”敢为人先、矢志领跑的一个缩影。他和他的团队时刻以一种“永不自满,永不言败,永攀高峰”的精神境界,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转化型医院”的战略目标奋勇前行。如今,医院多靶点疗法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复杂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肠外瘘治疗国际领先;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男性不育症诊断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救治、短肠综合症治疗、肠营养支持、克罗恩病综合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神经内外科脑血管病治疗、多脏器功能不全及衰竭的治疗、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肠功能障碍等国内领先……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拥有国家、军队、军区和江苏省重点学科以上科室34个,占全院科室总数65%,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全军重中之重学科2个、全军医学研究所4个、全军重点实验室2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3个,军区级医学研究所4个、医学专科中心1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8个。
创新发展的先锋
“医疗是今天,科研是明天,而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伴随医院发展的每一天。”史兆荣这样理解医院的创新发展。
“不改革创新,就没有新的发展力;不改革创新,就没有新的增长点。必须大力营造人人理解改革创新、人人支持改革创新、人人参与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史兆荣在医院党委扩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
正是史兆荣和医院党委“一班人”用科研创新牵引全面建设发展的战略布局,点燃了全院上下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的激情。“十二五”以来,医院获得国家和军队科研成果奖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28项,国家专利126项,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14部。共获得各类科研课题361项,总资助经费2.85亿元,其中国家“973”首席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3项。2013年,医院国内论文发表数全国第4名、全军第2名,论文被引用次数全国第4名、全军第2名,SCI论文发表数全国第25名、全军第5名,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全国第8名、全军第2名,表现不俗论文数全国第14名、全军第3名。医院在国家、军队专业委员会中,拥有正、副主委140人次。“研究型医院”建设的经验被中宣部列为重大典型宣传。
“这奖那奖,不如战场打响;博士硕士,首先是战士。”史兆荣从未忘却自己的军人身份。在他的带领下,“南总人”先后研发改进出“远程会诊系统”、“野战医疗信息系统”等20多项创新成果;“损伤控制性外科”、“生命支持系统”等一批战场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集“直升机救治、重症监护、营养支持”于一体的立体救治链,为战伤伤员救治开辟了绿色通道。
倾心育才的“校长”
史兆荣的理念是:既要敢于登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峰”,又要造就出群才奔涌、英才辈出的“高原”。
创新要依靠“精英” ,发展要依靠“群才”。史兆荣把人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着眼国际化、年轻化、社会化,精心打造人才团队发展“生态链”,想尽一切办法,使人才“闯”的魄力更大,“争”的劲头更猛,“拼”的勇气更足。
近年来,在史兆荣的倡导下,医院与堪称“世界最好的医院”——美国梅奥诊所(Mago)开展交流合作,院士教授领衔主讲,中外专家同台“亮剑”。在“请进来”的同时,史兆荣鼓励科技人才大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学习世界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医院制订《五年出国留学培养计划》,让真正优秀、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出国深造;建立国际间学科的横向合作,普通外科、肾脏科、医学影像科等5个国际知名学科均有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通过院办核心期刊和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影响,扩大人才对外交流。
他积极推动“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以重大项目和联合项目为突破,支持年轻人才参与国家、军队重要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院管课题申报向初级职称人员倾斜。他倡导推行“初级职称全科化、中级职称专科化、高级职称专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年轻医学人才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
如今,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拥有一个强大的人才方阵: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445名高级职称人员、448名硕士以上高学历人员、常年保持400名以上在读研究生。医院40周岁以下的高级职称人员中,博士生达到81%;中级职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达到92%;初级职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达到94%。其中,1人为国家教育部聘任的“长江学者”、4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李维勤、王新颖、杭春华等一大批中青年专家逐渐崭露头角,支撑起医院长远发展的“人才高原”正蓬勃兴起。
为民履职的委员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史兆荣始终把医院的使命、患者的利益牢记在心。“以敬畏之心对待患者、以仁爱之心关爱患者、以天职之心开展工作、以报效之心回馈社会。我们必须把这个‘南总人’的核心价值观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史兆荣常说,同时兼备“技术、责任和爱心”,是合格南总人的标准,必须把“行仁医、施仁术、树仁德”作为医院人文理念的精髓。
在南京梅园新村,住的大多是“空巢老人”,有的长期卧病不起、行动不便,有的子女长期在外、无人照料。从1982年起,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在梅园新村社区开办了全国第一批“家庭病床”,成立了“雷锋医疗队”。队员们每周四定期到社区巡诊、送医送药。如今“家庭病床”已由最初的53张扩充到164张,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保健诊治。32年过去了,送走了一茬茬梅园孤老,昔日医疗队中的俊男少女,也都银丝爬满了两鬓。如今,年轻的“南总人”又加入到医疗队的行列中,用忠诚和挚爱续写着这段时代的鱼水新篇。
史兆荣经常告诫医务人员,作为公立医院、军队医院,要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社会责任”与“自身利益”的矛盾,自觉强化职责使命,树立公益形象,最终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今年8月2日7时37分,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一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突然传来巨响,爆炸后升腾起滚滚浓烟,多个生命挣扎在死亡线上……
时间就是生命!“南总人”闻令而动,紧急救援,展开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的生命营救。伤员陆续从昆山送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史兆荣全程指挥抢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志红领衔的多科专家救援团队在救护室连夜鏖战,实施紧张抢救。
“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人民解放军与我们站在了一起,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在医院救治现场,江苏省委领导由衷地感慨。危难面前,“南总人”又一次书写了人民军队忠于党、“白衣天使”为人民的壮丽篇章。
站在“高原”看“高峰”。坚持用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加开阔的胸襟,把医院建设成为临床研究和医疗前沿领域创新的一流平台,建设成为内涵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杰出代表,建设成为汇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高尚医德和严谨医风传承不息的精神家园——这是史兆荣和党委“一班人”带领“南总人”未来要走的路。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