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中国年轻男性将死于烟草
作者:@日色提
“把烟熄灭了吧,对身体会好一点。”2015年中国好声音冠军张磊在舞台上唱响这首老狼的旧曲时,不知会有多少烟民掐灭了手中的烟头。如果彼时的你真的这么做了,并且打算一直这么做下去,那么按照最近发表在《柳叶刀》的一篇重磅论文的说法,你未来的命运很有可能会契合这首歌的歌名:《虎口脱险》。
这项研究由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领导完成[1],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牛津大学的陈铮鸣教授。该论文涉及两项覆盖全国的大型人群研究,其中一项人群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共招募了25万名年龄介于40—79岁间的男性;另一项研究仍在进行当中,纳入了约50余万男性和女性人群,年龄介于35—74岁之间。两项人群研究的随访时间分别是1991—1999年和2006—2014年。
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中国男性有三分之二是烟民,与祖父辈相比,前者开始吸烟的年龄正在提前。另外,两项人群研究都观察到,20岁前(平均年龄17岁)开始吸烟的人群罹患肺癌、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心脏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20—24岁(平均年龄21岁)才开始吸烟的人。
正是这样庞大的吸烟人群使得中国每年因此而过早死亡的人数(主要为男性),在2010年已达到100万人。研究预计,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会翻番至每年200万人,2050年更是要达到300万人。这意味着,若不戒烟,中国的年轻男性烟民最终有一半将死于烟草相关疾病。
烟雾中的大规模屠杀
事实上,已有数据显示,烟草相关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近数十年来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巨大进步。统计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不幸亡故的中国人中,70岁以下逝者占了一半。对他们而言,人生七十古来稀依的“诅咒”依旧横亘在眼前。而到了2010年,死亡年龄低于70岁的比例大幅降至25%。这一成绩的取得与传染性疾病防控已覆盖全国并取得良好收效有着密切关系,但在成绩的背后,仍要看到以烟草相关疾病为代表的非传染疾病发病率在以较低的斜率潜行上升。
200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经刊载一篇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论文[2],论及成年中国人群主要死亡原因,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传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及流感,和传染性疾病。
这其中,除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事故外,大多可归类为烟草相关疾病的范畴。仅以其中的肿瘤为例,中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高达60万例,已经“领跑”全球很长一段时间,烟草在其中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陈铮鸣领衔的这项研究对肺癌也有一些特别的发现。比如他们发现中国非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一直较西方国家高很多,研究者认为,部分原因可能是取暖和烹饪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另外数据还显示,第二项人群研究中,非吸烟者的肺癌患病率较第一项研究有轻度下降,但吸烟者却有显著上升。推测前者或许与中国肺癌筛查和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关,而后者则再一次肯定了吸烟与肺癌的强相关性。
目前,世界三分之一的烟草产出被中国烟民所消费,在造成中国男性(年龄介于40—79岁)死亡的所有因素中,烟草相关疾病所占权重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日渐走高,如今已有20%之多,因此将其称为一场烟雾中发生的大规模屠杀的始作俑者丝毫不过分。
及时戒烟,为时未晚
如何远离烟草之戕害?唯有戒烟一途。
实际上,发表在《柳叶刀》的这项研究观察到的并非全是坏消息:已有相当一部分人逐渐意识到了吸烟的危害,继而主动选择戒烟。相较第一项人群研究仅有3%的主动戒烟率,参与第二项研究的人有9%愿意远离烟草以换回健康。这样的选择是相当明智而且划算的。研究者发现,只要吸烟者戒烟时间在5年以上,其全因死亡率就与非吸烟者基本无异了。
同样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研究者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现:相较以往,她们的吸烟率有大幅度的下降。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女性,吸烟率高达10%,而在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女性中,这一数字陡然降至1%。这也使得女性人群较少蒙受由烟草所致的过早死亡的危害,且危害烈度亦呈下降趋势。
有鉴于此,国家应当采取措施培养、鼓励并推动这些宝贵的健康意识成为全民的共识,并利用经济杠杆来调控烟草消费,改变我国烟草产品价格中税收占比畸低的局面(相较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75%基准值,我国烟草产品价格中平均税收占比仅为26%),同时廓清烟草之于文化的种种流毒,用以尽早扼住那双依然在烟雾中摄人性命的魔爪。
参考文献
Chen, Z., et al. (2015). Contrasting male and female trends in tobacco-attributed mortality in China: evidence from successive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The Lancet, 386 (10002), 1447-1456 .
He J., Gu D., Wu X., Reynolds K., Duan X., Yao C., Wang J., Chen C.S., Chen J., Wildman R.P., Klag M.J., Whelton P.K. (2005 Sep 15). 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353, 1124-34
(海天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