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杖新世说(6):令人腻歪的心灵鸡汤
陈世旭
有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每次都会发布一段心灵鸡汤,都是最聪明、最柔和、最精到、最正确、最得体、最无可辩驳、无可非议、无可挑剔、无懈可击、最有道德高度的话。起先我饶有兴致,作文时还加以引用,但不知为什么,看得多了,渐觉过于甜熟,有种说不出的腻歪,终至关闭话框。
1993年,美国人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了《心灵鸡汤》系列: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等等,超过200种。进入我国后,逐渐成了一种文体,产生无穷无尽的故事和人生感悟。从前几年市面上随手可以买到的《读者》,到如今的微博、微信、QQ,到处充斥着《姑娘啊!可长点心眼啊》《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遇到这种女人,请格外珍惜》《最想结婚的那个人不一定是最爱你的那个人,还可能是能在婚姻中获利最大的人》《最爱你的人,最后还可能不跟你在一起》《有钱的人,生活未必就一定幸福》诸如此类的文字,从而得到广泛的追捧。
心灵鸡汤试图通过生动的故事或精炼的格言和诗句,表达出某种人生感悟,目的据说是给人以启发。果能如此,当然是好了。然而,我们常常看到的心灵鸡汤,不过是转换看问题的角度,把所谓“负能量”转换为所谓“正能量”,目的并不在解决问题。
不经意间看到一个视频,大学生问红极一时的人生导师:我和女友毕业留京,买不起房子,租房住着;朋友请吃饭,我们不好意思,因为没钱回请。我们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请问如何是好?导师的回答是:第一,你的多少同学想要留京却没有留下,而你留下了,还有了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你有朋友请你吃饭。一个人拥有这么多,怎么说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顿时如醍醐灌顶:听你这么一说我突然挺高兴的。但问题是,买不起房、没钱请人吃饭,是物质上的困窘,导师却绕过了这些,把问题转到了精神层面。一个情绪失落的人,被牵着鼻子转了一圈,忘记了问题的起点。但人不可能永远活在鸡汤中,喝完鸡汤,还得面对实实在在的问题。人生规划、职业选择、心智磨砺乃至理财方案,等等,才是最终的人生正题。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生导师,应该不会故意回避这样的正题。
心灵鸡汤中有个富翁和渔夫的故事,讲的道理堪称典范:很多时候别人孜孜以求的,正是我们现在拥有的,比起追求我们追求不到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道理似乎不错,但事实上,鸡汤作者有意忽略了富翁享受选择生活的权利,而渔夫为了生计,只能终日守在沙滩上,终老至死。这样的人生感悟,用来安慰自己可以,拿去启发别人,显然是一种伪善。
大谈特谈这种大家都能判断的是非,就像说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洋葱可以让人流眼泪,废话而已。
世界上比道德败坏更可怕的是无知。道德败坏显而易见,而无知遁于无形。心灵鸡汤大都回避问题空谈道理,取意淫、诡辩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能让人沉湎于虚幻的自得,变得思想懒惰以至于浅薄无知。
不知何时开始,人们在公开场合都只说好的、正面的、讨人喜欢的,不好的、负面的、让人厌烦的则在背后说,或闷在心里。连文艺作品也排斥揭露和批判,回避重大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阿谀奉承者登堂入室,仗义执言者被斥为“愤青”,还美其名曰“不给人添堵”。现实中多的是哪怕蝇头小利受到触犯都要拼命的人,少见为了社会正义放弃自身利益的人。某种程度上,心灵鸡汤迎合的正是这种社会心理。
注重感性,忽略理性,重名轻实,指鹿为马,是非莫辨,黑白不分,用感性、道德、人情,取代理性、科学、法律,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懂得解决问题,由一个感性的民族转变为一个理性的民族,这是民族复兴绕不过去的问题。这些,恐怕都不是心灵鸡汤能带给我们的。
(原标题:心灵鸡汤能带给我们什么)
(摩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