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新院士:医疗意外非医疗事故
就在湖南省湘潭市通报“8·10”产妇死亡事件调查结果的同一天上午,中科院院士、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曾益新在国家卫计委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医患纠纷问题时表示,医疗意外不等于医疗差错、医疗事故,应当严格区分、理性对待。
“有相当多的情况是民众把医疗意外和医疗差错、医疗事故搞混了。前段时间曝光的湖南产妇肺羊水栓塞事件,其发生率非常低,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医疗意外。”曾益新说,医疗意外的发生几率很低,但危害很大,很容易酿成医疗纠纷。事情发生后,是意外还是差错或是事故,应当进行严格的判定和鉴别。
“但是相当部分的纠纷,病人觉得我的家属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走了,觉得不可思议。另外一个病人,或者同病房的一个病人一样的病情,为什么他没有问题。从病人的角度来讲很难接受,觉得无法理解,于是酿成了医疗纠纷。”曾益新提出,应该把医疗意外的概念适当进行普及和宣传。医疗意外是很难预测的,也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在鉴别是不是医疗差错或者医疗事故的时候,不光是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在医疗过程中医生护士有没有错误,这是能否定性为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根本依据。如果在医疗过程中该做的检查做了,该采取的措施都采取了,而且是按照规范和诊疗常规来做的,这就是一个意外。
曾益新坦言,我们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人种,甚至同样的人种之间个体差异是非常巨大的。人体结构也非常复杂,每一个人对药物的反应和治疗的反应都不一样,所以导致个别的医疗意外的发生,这不一定就是医务人员的差错所造成的。他呼吁,对这样一些事情,应该理性对待。
过度依赖医学进步也是一种误区
为什么人们对医学、对医生的要求这么苛刻?“主要原因是人们往往被夸大的医学进展、医疗成就等宣传所迷惑。”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在博客中如此表示。
纪小龙说,医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有着同其它学科不同的特征,就是它的研究对象是我们人类自身,活着的人体不可以随便打开、随意拆卸、随心取材或做这样那样的试验。所以,医学在所有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缓慢。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检测设备、技术、医疗器械等,但是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免疫学的发展。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传染病。二是抗菌素的出现。疾病的一大类是细菌感染,用抗菌素可以有效应对。三是外科手术。如阑尾炎、宫外孕、脑出血等,经过手术治疗,可以挽救生命,从而得以恢复健康。
可细想起来,除了上述三方面的进步,现代医学面对有些疾病,如病毒(如艾滋病等)、癌症、代谢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等,仍显得很无奈。对于人体、生物的本质,目前医学并没有太多根本性的认识突破,对有些疾病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入门。
“我们应该寄希望于医学的进步,但是不能迷信医学的进步。医疗技术再发达,也有治不了的病。”孙建方说。
包容医疗意外而不是责任事故
两会前夕,广东卫视某主持人陪女友打点滴,因医生连扎四针才找准血管在微博上言到:“我也想拿刀砍人!”史大卓对这名主持人的言语表示不解,“每个大专家、名医生都是从小医生、新医生做起的,他必然有一个成长过程。你不允许他犯错,这个专业就不存在了。”
“医生也是人,不同医疗机构、不同年资、不同级别医生的技术水平是有差异的,你非要一个新医生保证非常高的技术水平,这是不太可能的。”史大卓表示。
“对于刚上岗的医生,我们应该包容,给他们成长空间。同样对于由技术限制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医疗意外,也要包容。”孙建方建议。
孙建方强调,这种包容绝对不是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的理由,患者到底需不需要,医生必须掌握好。“这种包容更不是为医生开脱责任,首先你要尽你所能为患者看好病,如果是因为责任问题出现了医疗事故,就要追究医生的责任,医院要处理,严重的还需要追究法律责任。
(原标题:理性看待医学和医生)
(摩罗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