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死亡迷局中的媒体伦理
刘元举
湖南湘潭这起产妇死亡事件,会迅速发酵,跟起初报道的煽情化叙述有关系,这也为反思媒体伦理与舆论自净机制,提供了一个事件切口。这两天,舆论广场上最热的事,非湖南湘潭的产妇死亡事件莫属。
湖南湘潭这起产妇死亡事件,会迅速发酵,跟起初报道的煽情化叙述有关系,这也为反思媒体伦理与舆论自净机制,提供了一个事件切口。
这两天,舆论广场上最热的事,非湖南湘潭的产妇死亡事件莫属。先是“医护人员集体失踪”的噱头被热传,接着就是各方口水横飞,但“热传播”的背后,有些“冷思考”显然不可或缺。
架空专业判断的传播易带有倾向性
根据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等人的还原和被证实的描述:8月10日下午,该产妇在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准备待产。上午11点,妇科医生给她做了一系列产前检查,胎位正常,但由于胎儿较重,医生建议家属做剖腹产。12点05分,顺利生下宝宝之后,产妇出现了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17时许,院方告知家属需要切除子宫,家属方面虽难以接受,但还是签了字。21时左右,切除子宫以后,仍未能抢救成功,院方宣布死亡。而之后,产妇家属承认打砸医院,并控诉遗体被挪动。
这则悲剧,有很多让人感触之处。首先,即便在现代医学的条件下,分娩仍然是有危险的。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有形物质如胎脂,胎粪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发病率虽然不高,为4/10万~6/10万,但一旦发生,母子死亡率为60%至80%。遗憾的是,当医学已经成功地降低了诸如难产、感染等多个环节的孕妇死亡率的时候,仍然还有不及之处,在发达国家,羊水栓塞仍是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从此次媒体的报道来看,的确有些偏颇之处。只要做到基本的采访,羊水栓塞的凶险与不可预知等事实,媒体都应该了解并报道出来。但遗憾的是,在起初传播的视频中,没有任何相关的报道,反而渲染孕妇死亡后赤身裸体、口吐鲜血,而医生护士全部撤离等情节。而根据后续报道,医护人员按程序对孕妇遗体做了相应处理,并没有不尊重死者。但是,医院通知亲属等程序上确实存在问题。
涉医事件舆论场需自净机制制衡
很大程度上,医患关系的报道已变成一个柠檬市场。所谓柠檬市场指一方并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印象中的平均质量来判断,给出一个平均价格,在此价格下,好的商品退出市场,这就会造成市场平均质量的进一步下降,消费者给出的价格也会跟随下降,最后,市场上只剩下坏的商品。
在当下社会现实中,医患关系的报道也是这样。随着负面新闻的增多,人们对普通的医患矛盾新闻已不再有兴趣,只有那些更激烈、更离奇的医患冲突,才会被煽情的字眼报道出来,如赤身裸体、口吐鲜血的描述。而当这些新闻充斥,又进一步恶化了医患间的信任,使人们形成了对医生、医院更负面的印象,这又使媒体去追寻更刺激性、更黑暗的报道。最终人们对医生的信任度全面下降,在极端情况下,产生了打砸医院医生有理的错觉。更重要的是,医疗毕竟是个高度专业的行业,当人们对医生的建议产生怀疑时,可能会耽误治疗。
如果顺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就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媒体错了,怎么办?”如果不怕恶意的猜测,甚至媒体是故意错的,又该怎么办?从媒体报道质量来看,新闻报道中程序的情绪激烈、低级错误,令人遗憾。实质上,不独是某些媒体,有些自媒体在此事上也起到了传讹和夸大作用,如医学网站丁香园,就捏造出“家属迟迟不同意切除产妇子宫,耽搁手术”的情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事实判断。
而这些误导,也将这起值得剖析的悲剧导向“肥皂剧化”,让舆论鼓噪远离了事实本身。在此过程中起到传递真相、专业知识作用的媒体,未免值得反思,而一些自媒体的表现也难以说是负责任。值得欣慰的是,也有不少媒体和个人通过微博、微信等发声,即使非完全理性,但还原了多面的真相,也是难得的制衡。
实际上,当这桩吸引人的新闻出来之后,在微博上、微信上广泛传播之后,立即引来了其他媒体、专业人士的纠正,并在此在微博上形成一拨更大传播。短短两天之内,舆论就立即翻转。由此可见,只有更多的声音开始出现,才能驱散单一说法的蛊惑。由此可见,自由、宽松的媒体环境才会拥有自净机制,而自净又恰是对媒体伦理的召唤与倒逼。两者良性促动下,这类事件才能更好地回归真相,回归专业。
责任编辑:筱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