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慈济医学院”(慈济大学医学院前身)创校之初,一直为遗体来源而发愁。次年,罹患癌症的彰化民众林蕙敏将大体捐赠给慈济医学院,此举使医学院的师生非常感动。之后,慈济医学院在解剖学中引入人文精神,将尊重遗体的思想贯穿整个解剖学当中。现在,由慈济医学院倡导的感恩尊重大体老师的精神已成为台湾医学院师生的共识,并影响着海外的医学教育思维。
慈济人将人体称为“大体”,所有被解剖者都被叫做“大体老师”,进而被尊称为“无语良师”。在慈济的倡导下,填写“捐赠意愿书”的人数逐年增多。慈济大学医学院成为台湾医学史上第一个教学遗体全部来自当事人志愿捐赠的医学院,更是在全球首创开设全人临床模拟手术。
在两岸医家夏令营中有六名来自慈济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借着这个契机,我们采访了医学系的学生刘巧雯。慈济大学医学院医学系的人体解剖课是在大三上学期进行,但是对于大体老师的接触和了解并不局限于课程期间,而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
课前:
在大体老师启用前的暑假,上解剖课的同学会以小组为单位拜访家属,了解大体老师生前的故事,包括做这样一个困难的决定之时发生的支持和阻碍。访问前,同学们会和家属提前约好时间,会穿上整洁的制服、带上学生证。采访后,学校会依据同学们的采访信息制作海报展示在大体解剖教室外的环廊里,使所有同学和来访者都提前认识本学期将遇到的每位大体老师,满满的都是爱。同时学校还会编辑文献赠与家属留存,
巧雯所遇见的大体老师是一位60多的奶奶。巧雯说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位无语良师的名字。她因为肺癌离世,生前做出这个决定时家里非常支持。据家人转述,无语良师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是:“睡前脱下的鞋子,明天早上不知道是否能穿上,所以要把握每一个当下。”无语良师也曾说过:“虽然自己是个小人物,但是可以在离世后做出最后一点小小贡献。所以能够成为医学生的老师,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每年大体解剖课和模拟手术课来临时,慈济都要举办隆重的大体启用仪式,在佛教师父庄严的念诵声中,悼念无语良师。在仪式上,学生会向来众介绍大体老师的生平,并表示敬意和感谢,家属也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巧雯说,家属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当无语良师得知自己的心愿能够达成时,是带着微笑离世的。”
课时:
由于先前的准备,学生们第一次上解剖课面对的大体老师,已经不是一具失去生命的遗体,而是一个承载着生命记忆、令人尊重的老师。慈济的解剖大厅在宽敞明亮的二楼,一面是玻璃,一面是走廊,光线充足。每个解剖台侧边也挂着相应的大体老师生前照片。由于遗体来源充裕,现在慈济医学院学生已能达到4人向一位无语良师学习。
每一次解剖课,同学们都会穿上学校的制服和实验服,保持仪表端庄。而每次解剖课之前,解剖课老师都会带领同学们进行默祷鞠躬,期间除了对老师的感谢,有些同学会和无语良师讲一些心里话。每次解剖开始前的默祷已经成为了同学们主动自觉的行为;而每次解剖课结束,同学们也会说声“谢谢老师”之后才离开解剖室。
巧雯说,第一次解剖课前的默祷让她印象深刻。巧雯的无语良师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见到家人的最后一面,这位老奶奶的女儿因此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抱歉,就拜托巧雯同学在默祷时代替她和老奶奶说一声“对不起”。
慈济大学医学院的同学们说,他们非常感谢大体老师,所以在每次解剖课时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而在每次解剖课程结束之后,他们会把解剖台打扫干净,学期结束后会将解剖台底面擦得像镜子反光那样。 最后一次解剖课,同学们被要求完美地缝合无语良师上的皮肤,将无语老师身体尽量恢复原貌。学校的要求非常严格,需要针脚左右间隔0.5cm,前后1cm,让遗体尽量看起来除了伤口以外和解剖之前一模一样。
课后:
解剖结束到送去火化之间的过程,也充满了人文与宗教的色彩。在大体老师火化前一天,医学生都会亲自到火葬场进行打扫,这是一直以来的传统,也是同学们送给大体老师最后的一份礼物。巧雯说:“老师教导我们一学期,我们也只帮他们做这么一点事情。所以我们会特别认真,连厕所都要打扫干净。”
在送灵当天,学生们会给大体老师穿上卫生衣、卫生裤、袜子、寿衣马褂,在家属和众人的祈福中入棺。在佛号的歌唱中,家属护送逝去的家人前往火葬场。与无语良师一起离开的还有医学生亲笔手写的感谢信。此时的医学生们则会忙着为家属准备全素食的午餐。 午餐后家属取来火化后的骨灰,骨灰分成两份:一份交给家属;另一份装在一个晶莹剔透的琉璃盒中,永久地存放在特别建造的“大捨堂”安奉,家属随时可以来祭奠。仪式结束后,每位家属也会收到学生对无语良师的感谢信。
解剖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对大体老师的感恩之情不会结束。往后的清明节和教师节,许多同学都会自发前往祭拜曾经陪伴并教导他们的大体老师。此外,慈济大学医学院每年还会举办“感恩音乐会”,邀请家属和医学生们参加,大家听着学生演奏的音乐、吃着茶点,分享大体老师的故事和他们自己心中的感情,让这一份感恩绵延不断,温暖一生。
在整个访谈中,我们想只能有一次词语来形容慈济的做法,那就是“极致”。巧雯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一直充满了虔诚和敬意。巧雯说他们还有同学称呼无语良师为“阿妈”,是台湾方言奶奶的意思。我们想:正是这份感恩和尊重,让人感受到生与死的价值。而这份价值会一直提醒未来医者身上的责任。
致谢:慈济大学医学院刘巧雯同学
(摩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