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禅宗观对经穴的认识与应用 ---------------------------------------------------------------------------- 方国华
(九四年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发表、九六年曾在美国获国际杰出医学论文奖)
摘要: 佛教医学观认为,古人标注的经络气穴并不是它的真如本体,经穴的真如本体随时空万象的变化而变化。经络的流注具有紊乱性!气穴的生成具有性能质量的变化及位置的游动性!佛教医学所言取穴准确,是指功效位置的准确,并非是人体相对图文坐标尺寸的准确!临证针对的穴位可以人为的创造性能质量的生成。古人标注经穴的实际意义是思想交流的需要和传教的需要。
文中说:佛教医学观对“物质人体”与“生命灵魂”双观认识。所谓“生命灵魂”即人体物质机体释放生成的空间“信息工程”。佛教医学观认为,古人用“气”字表达超物质形式所能体现的“气息”是对生命认识的描述。
佛教医学观还认为:人体生成的“空间信息”有类物同频的共振性与异类它频的干扰性及残留信息的收载性。这些问题都是直觉识别能力所不能认识的问题。文中概括的解释了一些精神疾病,癔病的成因。
笔者认为:古东方的认识观与方法论是研究中国传统医学不可缺少的力量。文中简要的介绍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禅宗观的一些认识观与方法论。
主题词 禅宗观 经络 穴位
中国传统医学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是在中国传统的认识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如果离开了中国传统观念,研究工作就很难进展!
经络学说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用什么样的认识观与方法论才能标注运用经络气穴是研究这一古典艺术的关键问题。
佛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她是推动研究传统医学前进不可缺少的力量。
一、 佛教禅宗观浅谈
佛学中讲:“因缘合论”与“因果律”。佛学认为:宇宙中所有精神的物质的事事物物都是“因” “缘”组合而生。世界万物都是由心触缘所体现的认识。佛学以一心缘起的观察方法揭示了世界万物皆缘起性空,唯有心识才能体现世界的本源。这里所讲的“唯有心识”与哲学中的“唯心论”有所区别。
在佛学认识论里,把人的智识能力看作是动机,是基本因素,也就是“因”把要认识的事物看作是条件也就是“缘”因缘组合所生成的认识就是“果”。佛学认为,只要宇宙中有这个事物的存在,那这个事物的认识条件也就存在,只要人们主观去发挥智识能力,就能合成对这个事物的认识。世上不存在离开了人们所能认识的客观实在,只有是否认识了的问题,绝没有不可认识的问题。佛学讲的“唯识论”就是说离开了人的认识就什么也谈不上了。佛学讲人的智识能力共有八个即,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啊赖耶识。现代心里学仅研究到第六位。六识所能认识的部分用科学观念是可以解释的,而七识、八识所识别的问题是前六种识别能力所不能认识的境界。第七、八识别能力是认识超物质世界的能力;是对空间世界认识的能力。
佛学讲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中的“心”与哲学中的“心”不同。哲学中所讲的“心”佛学称为意识。意识在佛学中概括在抽象逻辑思维,形象感觉思维与直觉灵感思维之中,理性与非理性思维都是人类主体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的思维活动从现代心理学来讲,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外界信息通过生理感官传入中枢神经,再经过加工反映出来。这个通过感知的反映并不完全等于哪个客观事物的本体,概括的观念是抽象的事物,它具有启发思维活动的作用。人们在思维活动时概念是表达事物的基本范畴;如果,研究超然绝对问题把概念当作客观事物本体去研究,那概念将成为一大障碍。尤其通过语言文字传授的概念更是以片概全。在现实生活中概念只是思维活动的入门方便,是思想活动的外壳,它不能代表事物的实际!但是,概念对事物起着思想交流的作用,它易于记录是传教的需要。人们在通过概念思维的时候习于把它当作不变的事物固定下来,因为概念需要相对的稳定才能便于逻辑推理。但是客观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单纯通过概念去研究客观事物,就会出现错误;如果钻进概念的死胡同里去研究问题,就会一事无成!
佛学认为,客观事物有始以来的概念是始于人对客观事物的体现,实际客观事物无始以来便原来如此的存在,它并不依赖于概念而存在。
人们对相对稳定物质世界的认识,可以用数据证实,用逻辑的方法分析研究,重复运用确切的科学方法,可以得到相对重复的结果。它具有重复性!在客观世界,事物在限定的时间与空间之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这个事物超出时间与空间之后就会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宗派,她主张顿悟得法不分次第直截了当的“直示佛果”,禅宗的宗旨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里所说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绝不是鄙弃文字的意思,而是说是一种了解事物的间接东西。微妙之境用语言文字是难以表达清楚的。文字的描绘是对客观事物表达的符号,是假名。禅宗强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要求对宇宙中的事物究极之实在,要直截了当的亲身证入。禅宗不立文字的主旨,在于表明间接方法对事物根本问题的表达会出现差异。语言文字的描绘如指月的手指,手指并不是月亮而是观月的引导;这种间接的指示是达到事物本体的方法。如果,把指月的手指当作月亮去追求那就错了!望文生解,错把文字的描绘当作绝对的客观事物执意的去追求,就等于抱住指月的手指不放而放弃了观月的目的。禅宗传教的要旨是“实无一法相传更无一法授人,是以心心嵌合的交照相传”。禅宗传授的基础不在经典,而在于圆满的佛心。在禅宗里有段故事绝妙的讲出了禅宗传教的艺术。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支金婆罗花示众。时大众皆莫然不得其要领,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可迦叶。这段故事生动的讲述了禅宗的宗旨。在传教方面,世尊不以权威身份对所要传授的事物做结论性的语言文字表达。这样就避免了接受者得到文字框架的束缚;而且能够极度的促使接受者对微妙之境的证入。故事里讲的世尊向迦叶传授的场面只是一个拈花示意,一个破颜一笑,他们真实的传授妙境是超形式的佛心相照,表现了只可心传不可言教的妙境。
佛教所说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是何物呢?这里所说的心并不是心脏,而是人们对境生成的念头和思想。现代人们的认识与思想习于向外看,向研究的对象客观世界进行研究;佛学不然,佛学则是主要向内看,向认识能力的本身主观世界进行研究。
佛教有句禅语即:“众生皆有佛性”。佛经上说:“心即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这里所讲的皆有佛性,也就是说,众生皆有一个共性。这个皆有的共性能力是与宇宙浑然一体的,众生的心灵皆是宇宙运动变化的生成。宇宙的变化与生物的心灵是相通的,是具有泼动共性的。例如:生物对地震的预感就是包括生物在内的宇宙共振体现 。这种地震的预感,并非是其器官感觉推理思维所反映的表现,也并非是理性认识的支配,更不是什么科学证据的推导。生物对地震的预感表现是一种超理性思维的反映,是生物与宇宙自然浑然一体的运动共振。这种超感觉器官之外的识别能力,佛学称作心灵的眼睛。人类的这种心识能力被直觉思维能力所掩盖。
当人们用直觉思维能力研究客观事物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佛学指出,反观内求,向主观世界进行研究。人类自身能力的修炼与进化是征服客观世界的必经之路。
二、 禅宗观对经穴的认识与应用
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用佛教禅宗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和现代人们通常的观念有所不同。现代人们的观念主要是以相对固定的数证,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物质形式范围之内的问题。佛教医学观对人体生命追求究竟,她不回避传统医学中的究极问题,她能用古老的悟道方法去认识超物质形式所能体现的生命所在。佛学视传统医学为灵魂医术。她对经穴的认识能突破文字框架的束缚,尤其对中医脉珍与中药性能的运用能追求其究竟。
佛教禅宗医学观(下面简称禅医)认为中医脉诊,不是从细微的脉搏跳动中分辩脏腑疾病的情况,而是一种悟道的入门方便。从切脉的部位看,除心脏与脉搏有传导关系外,其他脏腑与所切的脉搏没有任何传导关系。古人利用脉搏诊查疾病的手段并不是科学观念的发挥而是一种超感觉识别能力的运用。在脉诊中虽然有细微的搏动层次分别,但是其作用都是悟道的入门分类;都是医者不知不觉的发挥着特殊识别能力的作用。如果执意的用物理现象去解释脉诊,那就失去了中医脉诊的实际意义。
中医脉诊是病者向医者展现内在疾病信息与医者接收病情信息的过程;是病者与医者心性嵌合,心心交照的过程;是拈花示意与破颜一笑的交往。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医者与病者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医者对病者应具备自他不二的同情心,这个同情心是任何其他所不能代替的!心相通意相解,痛则思痛并非是单纯的医德问题,而是内含妙不可言的医术问题。《内经。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就是指的这个意义。
禅医说:古典医经对中药性、味、归经的论述绝不是古人对中药化学成分运用的科学论述。通常人们把中药性、味、归经的的理论解释为: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现中,对起医疗作用的药物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识别味道,进行直觉特征记录。这种说法实际是健立在功效基础上的一 种事物的倒述叙说;这并不是中药科学运用的论证。传统中药学中讲的“味”通过感觉可以理解。但是,其中所讲的“性”用寒、热、温、凉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概括药性的本意并不在人们感觉识别范围之内。中药对“性”的文字概括是为其治疗相连接的用词,是药性的代用名。所言中药的归经是以脏腑经络学为基础的说法,这个说法是超感觉所能认识的问题。
用佛学观指导运用中药的性能,则是通过药性的文字指向去亲证中药的性能,用本能的心性缘合药性对疾病的治疗,这是一种超直觉思维能力之外的悟道方法。寒思温,渴思水并不需要什么高级理性思维指导,这是一种本能的缘合。简单的说,辛辣生温就是人与性味的缘合。超直觉的缘合针对疾病的药物,是古人不知不觉的运用中药性能的一种悟道方法,是第七感识能力的发挥。
中国传教医学对中药性能的运用,实际是对天然药物所含“信息”的运用,吃中药吃的是“信息”,但同时也发挥着药物的化学作用及其它功效。
禅医对“物质人体”与“生命灵魂”双观认识。一方面从物质体现的人体来认识,另一方面从超物质形式所能体现的空间来认识。对人体物质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知觉思维,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研究;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所言“生命灵魂”是超物质形式所能体现的问题,对它的认识超出了人们感觉器官所能认识的范围。禅医认为,“生命灵魂”是人体物质机体释放的非物质成份“信息”的组合。人体是物质的组合,同时又组合了物质释放的“信息工程”。人体的这一“信息工程”与宇宙浑然一体,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与宇宙自然的互通性。这个互通性就是中医学所讲的人与自然届的整体性。禅医把经穴的生成流注看作是各种非物质成份“信息”的综合生成,这种复杂的组合包括在人体“空间信息工程”之内,人体只能在这一“空间信息工程”生命灵魂的覆盖下才能谈的上经穴的生成流注。经穴的生成流注具有先天的元气,又有各器官释放的脏气,还有与宇宙运动相通的时气等。
禅医把经络气穴的生成流注看作是在各种“气息”协调生成组合下进行的。所言脏气的生成是建立在脏器物质基础上的生成,这里所讲的“气”字,古人对它的描述并不是表达对精微物质的认识,而是选用“气”字来表达一种无形的生成,是对人体物质机体所释放的“信息”描述。现在一些用物质形式来解释“气”的说法是一种用语的追求。
经络流注的线路是物质载体输送“气息”的通道,所指穴位是载体中多项“气息”在运行中交会生成治疗功效的部位,在这些易出现结交,臃塞或其它性能的部位可以通过载体调节经气流注的平衡。
人体局部的病变具有该病变部位释放的病变“气息”,病变部位释放的病变“气息”能影响整体“信息工程”的正常生成流注,病变的生物细胞释放的病变“气息”有反作用病变部位的作用。脏器释放的“气息”与脏器的物质质量有关,脏器物质质量的变化能影响“气息”性能质量的变化,“气息”性能质量的变化能反作用脏器的健康。脏器释放“气息”“气息”反作用脏器这是物质机体与非物质“信息”的相互作用。如果整体“信息工程”对病变“气息”的释放没有抑制性,适应了病变“气息”的释放,那病变“气息”就会无政府状态的发展,就会使病变部位恶化。生物细胞释放分泌的“气息”与精神相互沟通,精神有反作用“气息”的作用,所以精神对内分泌紊乱有调节作用。通过气穴对“信息工程”的调整不但能调节内分泌紊乱问题,而且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这是从空间谈内分泌与免役功能的问题。
人体释放生成的“信息工程”不但与本身的物质机体有相互作用,而且对精神意识也有影响。人体的“信息工程”具有类物同频的共震性,也有异类它频的干扰性。生物对空间“信息”具有收载性又有载发性。当生物机体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影响这一“信息工程”波频的变化。当生物机体的改变导致“信息工程”的波频与其它波频沟通的时候,生物之间有互感性,一方能受另一方的干扰及控制。“信息工程”的紊乱能导致脑神经的紊乱,一些精神疾病、癔病表现最突出。尤其异类同频的共震及空间残留“信息”的干扰都是空间问题的反映,不是鬼神所为。
由于“信息工程”紊乱所造成的精神疾病,禅医是通过气穴调整“经脉”生成流注的平衡,来治疗疾病。禅医能通过物质机体调理“气息”生成流注的紊乱,引导人体生成流注的经脉回归自然的流程。通过气穴不但能调整气机的生成流注,而且通过对机体的刺激还能直接解决物质范围内的问题。两者相互作用,不能以单方面的理解而放弃对其它方面的认识,更不能以某方面的认识去否认其它方面的存在。
禅医认为,现代人们对经络气穴的认识多依赖古典医经的文字叙说;望文生解以成为掌握经穴的主要方式。古典医经对经络气穴的描述并非是古人科学理性认识的产物,始于古典文字叙说的经络气穴,是古人身识灵感思维与超感觉识别的综合描述;是医案的总结记录。禅医并不把图文标注的经络气穴看作是它的真如本体。禅医把古典医经对经穴的标注看作是对后人的启发,是指月的手指,指月的手指并不等于月亮。佛教医学观能突破经络气穴文字框架的束缚,能直截了当的去寻求经穴的真如本体。在运用经络气穴时,如果执着的去追求图文概念,就会误入歧途,永不得其解!
经穴的生成流注是在演变的物质基础上受四时万象的影响,应时随象,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它一处有动而无一处不动,一处有变而无一处不变。所指经穴的生成流注像瀑布一样,捕捉到的图像已是过去的流程。古典医经所描述的经络气穴具有它的概括性,但是它的真如本体确永不重复.古人对经络气穴标注的真实意义是思想交流与传教的需要!
禅医临证讲的取穴准确,与追求坐标尺寸为准的取穴准确,有截然不同的概念。通常人们认为,取穴准确是人体相对图文标定位置的准确;禅医指的取穴准确是指功效位置的准确。禅医认为,临证针对的经络气穴是动态的生成,它具有性能质量的变化及位置的游动性!因为,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及四时万象的影响,人体会不断的演变,新的形式会不断的生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不断的出现。禅医指出:人无形定,法无式定!
禅医认为,经络中生成流注的“气息”存在着质量与冲程方面的变化。“气息”的变化能影响整体阴阳的不平衡,也是造成经络整体流注紊乱的原因。“气息”的量变所造成的冲程变化在流注中能体现出气盛、气虚、气弱等现象。在交会时能形成气臃,气闭等现象。“气息”的量变能影响它冲程的变化,冲程的变化又能造成与其它“气息”交会位置的不稳定,交会位置的不稳也就是所说的穴位的游动性。这里所说的穴位游动性是从某些方面而论,与其它的意义有所不同。例如:特定五腧穴中的井穴,其突出的意义是通过对该穴位刺激而激发所属脏器释放“气息”。这个意义所指的穴位相对固定。具有游动性的气穴实际是指动态生成的功效位,而不是对机体部位的指向,正象《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非皮肉筋骨也。”寻找具有游动性的气穴通常可采取感觉的方法。如古典医经提示:“视其虚络”、“扪而可得”、“以痛为腧”等都是以感觉的方法寻找具有治疗意义的穴位。
禅医在运用经穴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能够人为的创造气穴性能质量的生成《内经,调经论》指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其意旨就是向后人展示可以人为的创造穴位性能质量的生成。临证促使穴位性能质量的生成,是医者通过主观的努力,借助客观条件去促使穴位性能质量的生成。在《灵枢,禁刺论》中指出了诸多客观原因都能造成治疗功效的反作用。反观其道。如果有意识的利用客观条件就能促使气穴性能质量的生成。
临证人为的创造穴位性能质量的生成,方法是多样的。例如:穴位在性能未致的情况下,可采取“按而致之”的推拿法;气穴在功效质量差的情况下;可采取对“气息”释放源的调理法,在整体气机流注紊乱的情况下,可采取以时气引经气的按时取穴法。尤其禅医临证采取的内导外引运气法,浑然一体感应法及特异功能取穴法等都能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研究经络学说,如果在人们惯于运用的观念与方法范围内,感到研究进程山穷水尽的时候,用佛学去破除观念的束缚,当下即会感到研究工作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结语
佛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受任何观念所束缚,她在认识客观世界之前,不预加任何意识框架。佛学强调认识能力与客观世界自然合成正确的认识。
佛教医学观认为,现在人们对经络的研究受认识观与方法论的局限。尤其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往往首先进入观念框架之中,错误的把经络的实质局限在感觉器官所能认识,物质形式所能体现与数据可证实的范围之内。这些观念在经络不能体现在所言“实质”范围之内的情况下,研究工作很难进行。人们在一个范围内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当这个范围不能满足人们需要时,人们必须冲破观念的束缚超越到另一个境界对它进行研究。 中国传统医学中存在的那些深幽古奥的问题及超常规所能认识的经络学说,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与边缘学科的建立,将得到人们的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力量将揭开人体宇宙神秘的面纱。 (完)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93021
(摩罗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