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命哲学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价值观的借鉴
陈燕 南京理工大学 南通大学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和贬值,是因为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导致了生命价值体系的缺失,道德人格培育体系的缺失,生命意义认知体系的缺失。而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儒家哲学被边缘化,正是这些“缺失”的历史根源。儒家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哲学。它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或者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它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系,甚至把生命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它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悟”。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仁”,仁者爱人,具体表现在如何处理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上;儒家生命哲学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价值观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关键词: 儒家 生命哲学 大学生生命教育 价值借鉴
何谓“生命哲学”?最狭义的生命哲学,所指的当然是西方二十世纪以狄尔泰、柏格森为代表的哲学流派,以至包括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意志主义,乃至于以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但广义的理解,凡有以下特征的都属生命哲学:第一,这种哲学首先必须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或者生存问题的反思;第二,这种哲学必须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甚至把生命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第三,要把握这种生命的价值,所最需要的不是理智,而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悟”。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哲学乃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哲学。本文即对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予以挖掘和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提供借鉴。
一、儒家生命哲学中的价值理论
(一)、天道贵生
如何看待人类生命的价值是儒家首先关注的生命伦理问题,对此儒家予以大力推崇,表现出一种贵生精神。作为一种主体价值,人类的生命价值必须在生命主体和生命客体的关系中得以确立。积极入世的儒家选择社会作为生命客体,它侧重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来考察和确定人的生命价值。
儒家首先将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的生长视为天地的本性:“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系辞上》),同时也将其定性为天地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日生”。(《周易·系辞下》)对于天地万物生生不已的自然现象,儒家创始人孔子赞叹不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既然生乃天地大德,根据天人合一的道理,人道效仿天道,因此贵生是必须的。
儒家十分强调人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和天地之性,《孝经·圣治章》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类又何以成为万物之灵呢?儒家的回答是因为人具有伦理道德意识,《苟子·王制》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并且,正是因为宇宙中只有人有伦理道德意识,因而儒家认为“人贵于物”。《论语·乡党》记载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后问“伤人乎”,而“不问马”。在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看来,人类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出于贵生精神,儒家反对任何亵渎人类生命的行为。孟子则对春秋时期的陶俑殉葬发出尖锐的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儒家重视的不仅是人的肉体生命,还包括其精神生命。相对于人的肉体生命而言,精神生命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儒家护敬父母所赐予的身体其前提是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没有发生冲突,一旦它与更高的社会价值发生冲突,儒家就要求人们“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这不仅没和儒家的贵生精神相矛盾,反而再次证明儒家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确定人的生命的价值。
(二)、仁爱为怀
仁爱生命也是儒家生命伦理的重要观点。儒家认为,既然天道贵生,人道亦应顺应和遵循天道,将生命视为道德关怀的对象,懂得仁爱为怀,这正如朱熹所言:“天地别无勾当,只以生物为心。如此看来天地全是一团生意,覆载万物,人若爱惜物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朱子文集·仁说》)
儒家的仁爱对象不仅限于人类生命,还推及自然界中其他生命,此诚如董仲舒所言:“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仁?”(《春秋繁露·仁义法》)儒家对其他生命的仁爱之情主要体现在对这些生命的恻隐之心和“无伤”的悲悯情怀。如孔子主张“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宋儒张载甚至将仁爱精神推广到非生命物质,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的思想,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外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
尽管儒家的仁爱之情遍及人和物,但儒家并不认为这两者享有同样的道德关怀,因为虽然人与物一体,但是它们的重要性不同,因此人和物享有的爱不应该是同等的,而是应该有先后及厚薄之分。
(三)、以和为贵
从敬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思想出发,儒家必然会重视生命和谐,将生命和谐作为其价值追求,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生命和谐主要包括个人生命的身心和谐、个人的社会生命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有机体生命之间的和谐。其中,个人身心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前提。
对于个人身心和谐儒家强调自身修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儒家认为,身心可以相互促进,修身能够养性,养性也有利于修身,修身养性的实质就是解决自我意识、思想、情感、行为是否得当以及应当如何等问题。至于如何修身,《礼记·大学》如此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主要通过倡导行“仁”以实现这一目标。“仁”包含了“恭、宽、信、敏、惠”等众多道德规范在内,其核心是爱人,为此必须践行忠道和恕道。所谓忠道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意即自己要生存、发展和完善,也要让别人生存、发展和完善,这是从积极方面爱人。恕道则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意即自己不愿意要的,决不强加于人,这是从消极方面爱人。儒家认为,如果人们都能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将仁爱之情推及他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
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主张把人类生命放在整个自然界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和谐统一。儒家认为,人与天具有相同的本性,它们是相通的,即如董仲舒所言:“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作为天道的彰显,人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体认到天地自然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是与人为一体的,人不仅要“知天”,而且还要“畏天”,自觉地遵循“天道”,在践履“天道”的过程中参天地而赞化育,实现天人关系的统一。
(四)、超越生命
儒家的身心关系问题,究其实质,也就是生命的存在与超越问题。生命的存在总表现为肉体的存在,而生命的超越则总是精神的超越。肉体生命总是有限的,但人总是希求克服生命的有限,追求生命的无限,因而人总是要追求超越的,亦即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某种无限的存在之中。这种超越性,正是哲学的宗教性的维度。
儒家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都是由“气”之聚散变化而生,生为气之聚,死为气之散,即如朱熹所言:“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朱子语类》卷三),二程也说道:“物生者,气聚也;物死者,气散也”(《河南程氏粹言》卷二)。在儒家看来,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以孟子论述君子三乐的时候认为父母活着为其中一乐,即“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离娄上》)。反之,死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如《论语·先进》记载孔子为颜回的死去而深感悲痛:“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日:‘子恸矣!’日:‘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此处“恸”即哀过也。
儒家“乐生哀死”,但其并不回避死亡这一现实。儒家之追求生命的超越,是诉诸群体。这是因为,个人肉体生命总是速朽的,然而群体生存则是不朽的。所以,儒家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就是在群体存在的无限中追求个体生命的不朽。这种不朽是存在于群体的言说之中的,故儒家重“立言”,孔子所谓“言而不文,行之不远”,通过“言”而行之久远即是不朽。“有德者必有言”(孔子语),也可以说有功者必有言;而“立言”乃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四部丛刊》影宋本六臣注《文选》卷五十二)。此外,儒家还讲“杀身成仁”(孔子)、“舍生取义”(孟子),这其实都是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生生不息的群体无限的生命之中,因为“仁”“义”的本质正是保障群体生存的条件,因而也就成为儒家追求的最高心灵境界。
二、儒家生命哲学的价值体系
儒家生命哲学的价值体系的构建,源自孔子。两千五百多年来,其当然内容非常丰富,不过我们以孔子为主,把握它的主流。在德性方面,儒家传统很明显地突出两个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忠恕之道。在这个前提下,孔子也讲了五大价值原则:
一是“仁”。仁就是“不忍”,是“人溺己溺”,是“恻隐”,是同情,也就是说爱要跟他具体的人生经验配合起来。
二“义”。孔子说:“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即用义为做人做事的根本,用礼实行,用诚信来完成。这才是真君子。又云:“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义是立身之本,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凡事合于义则做,不合于义则不做。
三是“礼”。礼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儒家的礼,是各种规范制度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之间文明相处的礼节。
四是“智”。在儒家传统里,不仅是认识论上的智,也是道德理性上的智。对任何事物要处理的很平实,智要通过礼来完成。它是理性的,但不是工具理性,而是道德理性、目的理性。
五是“信”。就是诚信和信用。
儒家最主要的五个德目是“仁义礼智信”。我们可以看出来,它对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同心圆。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到人类全体。而这个同心圆的扩大,不仅是一个社会伦理学的价值,它同时也更深入。一个是“广”,一个是“深”。深的意思是说,儒家除了注重你的身体,使你身体健康,心智得以发展以外,也注重你的灵魂的纯净、精神的超越。所以,身、心、灵、神对儒家传统都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净化自己,另一方面是扩展社会功能。
这五大价值原则又可以概括为道的价值、理的价值和用的价值。
(1) 道的价值。道有天道、人道和地道之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形而上的“道”的地方不多,也没有着意去描写,所以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虽然在《论语》中有很多“道”字,但都是从人道来说。其中有两处论道,非常重要,一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一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前者非常特殊,因为在《论语》中,除了这句话,其他地方所谈的道,几乎都是指的人道,都是属于仁义道德的范围,都是可传可闻。可是这句话却说道不易闻,岂非矛盾。其实这里所谓的“道”,乃是天道,是不易知,不易闻的,所以孔子才说得那么严重,“夕死可也”。孔子为甚么在《论语》中仅有一次的把“道”说得那么高妙不可知,可能的原因是孔子把天道推高了,使天道的不可闻,而成为无限的向上开放,使我们不必刻意去知,以免引入了许多误导的观念。孔子这样作,就是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思想铺路,使人的实践,向上无限的提升,这条向上之路也就是道。
(2)理的价值。理是源自于道的,所以连而言之称为道理,否则理和天道不能相合。孔子强调“人能弘道”,所以他所研究的理,都是人之德,都是约归在德上来说的。因此凡是《论语》中所谈到的德行都是理。不过在《论语》中,包含所有德行的一个总德,乃是孔子强调的“仁”字。这个“仁”,一方面扣紧了道与天,一方面又存于实用与实践,正是儒家的整体生命哲学在理论上的一个枢纽。
(3)用的价值。儒家的生命哲学里,我们仅就精神生命之用而言,特别强调“成人”,是指完成人性,提升生命。张横渠说:“爲生民立命”,这个“命”包括了肉体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而儒家的“立命”却是由肉体生命的维系,去建立精神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孔子先讲“足食”,最后更强调“足信”的道理。
三、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价值观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以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纪观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信仰、人生观等问题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但是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等残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并不断见诸媒体;同时,校园中存在的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导致了生命价值体系的缺失,道德人格培育体系的缺失,生命意义认知体系的缺失和生死问题教育体系的缺失。而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儒家哲学被边缘化,正是这些“缺失”的历史根源。
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改变当前的低效,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首要的就是要真正以人为本,体现生命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生命教育实践中借鉴传统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生命成长和精神消费需求,引导学生培育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超越生命的生命观,并以此生命观为基础建构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生命进行反思,构建和谐的生命环境。正是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领悟,形成了儒家的生命哲学。我们要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让青年学生学会对于人的生命,人生价值进行反思,要学会对于生的礼赞、颂扬、崇敬、祈望等等,而这些正是构成儒家思想系统的重要核心与鲜明特色,我们要善于从儒家生命哲学中汲取人文营养。比如,儒家的生命哲学更主要地体现在“和”的观念中,和,即中和。中和是指天人之间、群己之间和身心之间的普遍和谐关系,也就是强调必须消除心和物的对立,达到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心物合一、知行合一,使得宇宙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都灌注一种和谐之美,达到一种中道、中正、中行、中节的最高境界。中和不仅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人格修养和性情之美。
(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端正以人为本,吸纳生命教育的价值体系。在培养青年学生德性方面,儒家传统很明显地突出两个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忠恕之道。在这个前提下,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大价值原则依然值得借鉴。
当前的部分青年大学生表现出唯我独尊,目无尊长的生命价值观。而孝道正是儒家哲学、文化基石。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范畴是仁,其实就是爱。从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爱起,扩展到爱全人类,就是仁。而孝,是实践仁的最重要的德目。就是说仁是孔子学说的第一范畴,而孝是仁的最重要德目。到了孟子那里,人的仁根是人的性善,儒家所理解的人,必是经验的人之本质,就是人是父母所生的,血亲之仁爱即是善根、仁根,孝、慈则是血亲之仁的第一表现,或说是最重要的德目。并且人的血亲孝慈扩展为对人的泛爱,这种泛爱表现为一种有序性就是纲常伦理。孔子、孟子在人的本质的理解上,是高度抽象概括的,又是十分经验形象的,理论思维水平不可谓不高。由于儒家文化的边缘化,而今我们的部分青年大学生完全丧失了这些思想观念,不敬天不敬人,不孝敬父母不爱同胞,只在乎自己。吸纳生命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必须从学会感恩开始。
(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塑造人的灵魂,铸造身心健康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是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其要求和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博爱情怀;“忠恕”的道德品格;“博施济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高尚情操和志向;“中庸”的气质和风貌;“志于道”、“志于仁”的理想和信念,等等.尽管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弱点和缺陷,但它作为中国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人格模式,已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今天,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新型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儒家认为,人生境界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的论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学生不但要仁爱,还要向仁人学习,要达到“止于至善”(《大学》)的境界。要求学会以一种道德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生命,就会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态度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大学生更要学会感恩,学会广泛地去爱别人,去亲近那些品德高尚与有仁德心的人,从而让自己的生命质量得到提升,最终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五、结语
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其实两千年前的儒家,就发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感慨,生命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创造幸福——首先是为自己创造幸福,再是为别人创造幸福。儒家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哲学。它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或者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它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系,甚至把生命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它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悟”。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仁”,仁者爱人,具体表现在如何处理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上;儒家生命哲学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价值观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儒家生命哲学中积极追求生命的完善、和谐与不朽思想对于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成为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四书: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M].王国轩,编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
[2]蒙培元,任文利.国学举要?儒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岂之.中国古代思想史[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4]刘伟杰 李海立.儒家生命智慧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
[5] 彭英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生命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9(6) .
[6] 徐丽丽 冯磊.论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7]颜炳罡.生命的底色——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辨集粹书系[M].济南:山东友谊 出版社,2005.
[8]宋晔.生命?死亡?教育——未成年人轻生问题及其教育预警[J].思想理论 教育,2006(5).
(摩罗编辑)
|